吉利搞卫星,这事你怎么看?造车的,怎么跟马斯克掺和到天上的生意里了?你可能觉得,这不就是跟风、凑热闹嘛。但真的是这样吗?到底造卫星是噱头,还是有点真本事?更有意思的是,吉利这波操作,背后的“商业故事”你读懂了吗?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个事儿。
其实大家早就知道马斯克的SpaceX发卫星搞星链,连乡下没信号的地方都能翻个墙刷短视频。全世界都说牛逼。这回吉利高调官宣发射“星座03组”,10颗卫星呼啦啦上了天,还说2025年底前要搞定72颗,最终搞到5000多颗卫星,连手机都能直接连卫星上网。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中国也来一波‘抄作业’呗。”问题来了,吉利到底是跟风,还是另有打算?
咱要问一句,汽车公司为什么要发卫星?卫星不是只有搞军工、航天这些巨头才玩得起的高科技玩意吗?一般人(公司)都觉得离自己十万八千里。那吉利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其实,仔细琢磨吉利的布局和节奏,还真不是一拍脑门就干。
我们先来看看吉利到底为啥打算上天。现在车不就是车吗?过去是,但今后不是了。你现在路上开个车,导航、车机都是连着4G/5G信号的。可一旦到山沟沟、戈壁滩、荒岛桥边,手机没信号,导航失灵,万一智能驾驶怎么办?要是你是个越野狂人,或者你车辆本来就是救援工程用的,一没信号不就麻烦大了?
智能汽车对“全时全域的网络”和“高精度定位”的需求,比咱想的要大很多。尤其吉利这些年一直想转型为高端智能出行服务商,车不是本事,数据和联网服务才是未来的金矿。你看特斯拉为啥牛?就是车联网数据、自动驾驶进化特别快。中国要赛道上想干赢美国,你靠别人家(比如北斗、GPS、国内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底气不够。你得有自己的“太空网”、“自主网络芯片”。
这时候,吉利把造车和造卫星两手抓就有点意思了。人家不是光进军新赛道,还想着怎么造得更快、更便宜。当年造卫星,得一堆院士团队手工现场鼓捣。可是吉利是做汽车的,天天搞流水线、规模化、供应链,干脆开个卫星工厂,能批量造卫星,成本还能省下一半。你说这事是不是个天大的“反向赋能”?原来高大上的事被干成了“工业化商品”——像造QQ糖似的造卫星,还能用到自己车上,这才叫“闭环”:自己造,自己用,用户买了还要用你的服务。
所以,吉利造卫星不是为了凑数,也不是空喊口号,是因为自己业务缺这块拼图,正好汽车+卫星能扣起来。
咱再聊点高科技背后的现实——技术不能落地就没用。很多企业天天研究新技术,结果往往钱花了项目黄了。为啥?因为“需求导向”没想明白——你技术牛逼,但没人用,市场没用武之地,就是烧钱炼钢。吉利不一样,他“卫星方案”一上来,第一波用户直接锁定自家十几万、几十万的车主,再带动下游智能出行、物流、导航等高价值场景。“有客户、能转钱、可复制扩张”,这才是生意模式。
那吉利这个闭环是真的吗?你说,车和卫星是不同的事,汽车公司又懂啥通信协议、航天条例?但实际上,汽车的互联网、精准导航、车机服务,跟卫星网络高度相关。有了自主卫星网上,下到车内娱乐导航、车外自动驾驶、远程救援啥的都能搞,企业还可以发展更多车外的服务,比如给其他品牌数据接入、全球定位推送——有梦就有市场,反而能够“先用后卖”,而不是像传统航天企业总是“有技术没市场”。
当然,有人会说:“全球有GPS,干嘛用你吉利卫星?”这问题问得好。你要知道,市场不是只看技术牛不牛,还得看“生态习惯和标准绑定”——谁先成了刚需,谁就是老大。GPS现在是惯性霸主,北斗做得再好,海外还是慢慢渗透。所以说,吉利这事最大优势不是技术而是能捆绑用户习惯。你车主买极氪、银河,出厂直接带卫星联网,慢慢手机、大屏、出行硬件全自家闭环,等于是给“车主”装了一把高门槛,收益吃得更长更稳。一步一个脚印扎进去。这叫啥?渗透式绑定,用户越来越离不开你,最后谁主导标准谁就说了算。
那卫星互联网的未来市场大吗?你别看现在连卫星上网的觉得稀罕,一旦进了正循环,偏远乡村、海上、跨境运输、专线安防,到哪都要用。5G都还没普及完,6G正念叨着,卫星链路一铺开,互联网服务能跳过各种线缆杆塔,直接传到全球每个角落。以后你用手机、汽车、手表甚至无人机都能对着天连上。想想就有点科幻味。
而且,马斯克的套路就是最好的参照系。人家不是说“我要制霸地球”,而是拿着自己的电动车、太空运载、卫星链,一边造硬件一边琢磨用户场景,一起同步前进。吉利的策略也是如此,不是无脑跟潮,而是根据自己优势,一步步试水。
你再看吉利这几年,除了造卫星,还左手Smart,右手沃尔沃,“积极走出去”。现在又联合沙特、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合作搞卫星,这不就是有点“跳出中国做市场”的气象了嘛。你只在自家地皮玩,不懂开放生态,早晚也会被别的圈子挤出来。合作、生态、国际化,这才是“可持续商业”。
回到最现实一点的问题:发卫星年年烧钱,哪来那么多钱、怎么收回本?这里面国力和企业两种模式能不能流水线结合起来,可不是小事。火箭成本、频率、频谱资源都是大事。要成功,得国家航天给力、政策配合、标准统一。企业负责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像贝尔电话刚出来时,靠政府定标准、大公司打包搞定推广,最后技术和市场双赢。
最后,整个行业能不能拉大队,公司能不能批量出货,不光靠嘴上嗨。得看背后有没有产业链、供应链、标准化生产、用户基础,谁形成正循环,谁就能笑到最后。现在看吉利,做法靠谱,需求明确,模式渐渐跑通。最关键,不是你把一个高科技东西造出来,而是真能和用户的实际需求挂钩,有生意,能赚钱,能养活自己和产业链上下游。这才是明白人干生意的路数。
吉利搞卫星这事,绝不是一般的跟风炒作。反而可以给中国的科技公司提供一个样板:别光盯着高科技,要跟市场结合,技术必须能让用户产生黏性、替代性低,形成闭环,那才能真正持续下去。
所以,回头再看,马斯克那一套并不是万能的路数,吉利要真正做起来,也不能只靠模仿。得拿出点中国特色,琢磨好自己真正的比较优势,一环扣一环、服务到位、创新不断、生态开放,才能在太空互联网这一波真正站住脚。
很多年前大家都觉得造车、航天、互联网是三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如今你看,一只蝴蝶翅膀拍一下,地球那头都能起风暴。吉利能不能借这股风,炸出一朵新花,你我拭目以待。
要是你到今天还觉得这事只是花拳绣腿,那大概真得再问问自己,你现在用的智能手机、随处导航、自动驾驶,是不是十年前也觉得天方夜谭?很多大事,都是一步一个小闭环,最后做成大闭环的。
好了,这事也不多说,回家洗洗睡。天大地大,咱看得明白点,抓住点边角料想深一层,或许就是未来趋势的风口,等着你去吹。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