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X3L最近上市,价格层层给压得挺紧,起步价11.99万,顶配差不多15.99万。你知道的,奇瑞的套路:搞个大折扣,超级置换直降2万,给你一种赚到了的错觉。其实车都摆在那了,你对价格敏感点,一看就能猜到,说明厂商还是在拼销售奇招。
我那天在店里碰到一个销售,他说:你要是瞅准了这个增程的价值,最划算的还是入门款,虽然续航偏短,但挺适合城市和短途。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它的纯电续航就135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对日常用车其实略显局促。实际上,绝大多数增程车型用户,还是更看重续航的稳定性。
我试着比对了一下同价位的纯电SUV,比如某款15万左右的车型,纯电续航都能跑到300公里(估算/体感),这样你说哪个平台用得更玩吗?其实增程车的优势在于续航焦虑被分担了一大半。那你会不会问:其实这样比拼续航,纯电还是更吃香一点吗?但(这段先按下不表)增程车,某种角度也算是一种折磨充电焦虑的绝招。
其实我觉得,这次的风云X3L,最扎心的还是最低配的20.64度电池,续航真心太短。你说,135公里,能跑几次地铁?我猜未必,城市短途够了,但如果要出去郊游或接送孩子就明显捉襟见肘。这让我想到身边朋友,开个作为日常通勤的车,续航能不能更长点?(这句话挺典型,实际上我是想挖掘出消费者的心声。)
对比像捷途T1,别看它比风云X3L长了点,价格贵个两万多,销量还能稳住每月2000,靠的还是性价比和空间感。这让我疑惑:是不是方正造型和实在用料比新颖外形要更吸引人?其实我还专门查了,捷途的销量其实和家用第一有关,用户喜欢大空间和省油,而不是标新立异。
如果你问我同级别车型中最难搞的bug在哪里,我得说,那就是配置差距。像顶配的四驱版,价格逼近16万,配备21寸大轮、全景天窗、可变悬挂。说实话,花15万买个能坦能滚的四驱车,不算特别惊喜,但绝对够用。
我在想,开发这个四驱系统就像做菜,要把各种调料拼在一起。全铝合金车身用料挺好,但成本比钢多一圈的(生活中的比喻:换成你买家具,木质纯真,还是镀金包边?),自己心里就得衡量那么多。供应链在这方面就像拼乐高,好料、配件能不能供应稳定?我猜,风云X3L的开发,应该也是这么个套路:用优质的材料,拼出来个硬实的模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那台蠕行模式和越野功能,是不是有点画虎类犬?我觉得,毕竟,SUV要真能越野的,价格不会低到这个地步。它的出现,像是在跟标杆喊话:我也能玩越野,虽然不一定真能越过沙丘。
我还是觉得,整车配置和想象之间,有点心理落差。很多人买车,第一考虑的还是装个好看,别太折腾技术细节。这让我疑惑:是不是消费者更在意打开车门那一瞬间的感官体验?比如座椅硬不硬、空间够不够用、气味清不清新?我估摸着,豪华感几乎比技术更招人喜欢。
说到这,我突然记起一段聊天,朋友说:你别看这车配置比拼,实际用了才知道,跟开车的感觉更息息相关。不然,谁会在意那啥可变悬架、雪地模式?快捷键一样的操作反倒更直观。
我不太确定,增程模式是不是将来会变得像微型火箭一样普及?这可能只是个断章取义的猜测,毕竟,电池成本不停下降,但胚胎里的燃油思想还很难完全走远。
月销能冲到3000辆,算是个不错的信号吧。或者说,这车能不能真正火起来,还要看市场的接受度。毕竟,每个月那么多加油站的油品还在,大家对续航这块,还得真心练练耐心。
最后说一句,虽然手头没有那个最难搞的细节照片,但我一直觉得,车子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些细碎的小事情——比如车门打开的那一刻,自然仿佛除了智能报警之外,还能闻到点车内油漆的味道。你会不会发现,这些细节才是真正定义车子的地方?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