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中国销量跌27%:百年豪华巨头失宠,真不是消费降级那么简单
数字会说话。
但数字背后。
是更残酷的真相。
2025年第三季度。
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市场交出最差成绩单。
交付量同比暴跌27%。
创下自2016年以来最大季度跌幅。
这股寒流迅速席卷全球。
奔驰全球销量应声下滑12%。
美国市场也未能幸免。
下跌17%。
有人归咎于外部环境。
关税、经济……
但看看其他高端品牌。
问界、理想单价30-50万的产品销量持续增长。
消费者并非捂紧钱包。
只是他们的选择变了。
电动化:踉跄的转身
奔驰的电动化之路。
充满犹豫和反复。
两年前。
奔驰CEO曾雄心勃勃表示2025年新能源车占比要超50%。
然而现实骨感。
2024年奔驰全球纯电车型销量仅18.5万辆。
同比下降23%。
销量占比仅为9.3%。
不及宝马的一半。
2024年3月。
奔驰宣布放弃2030年“全面电动”计划。
重拾燃油车开发。
产品层面。
早期EQ系列被批设计“怪异”。
定价却高高在上。
高端电动旗舰EQS与EQE市场表现不佳。
与中低价位电动CLA车型的表现形成反差。
即便后来推出纯电CLA。
800V架构、两挡变速箱。
在中国市场已不显新鲜。
比亚迪、小米等品牌凭借功能丰富且价格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不断蚕食市场。
产品力:传统优势的消解
燃油车阵地同样告急。
曾经的主力车型GLC、C级和E级支撑着超七成销量。
但竞争力在褪色。
2024年8月。
E级二次改款后涨价。
销量迅速回落。
有经销商直言。
车型改款多为外观细节调整。
配置缺乏新意。
消费者不再买单。
更让奔驰尴尬的是。
车机系统竟在基础导航功能上“栽了跟头”。
2025年6月12日。
全国多地奔驰车主遭遇车机导航大面积故障。
功能长时间无法恢复。
客服建议的重启操作效果甚微。
作为一线豪华品牌。
最基本的功能出现长时间、大面积失灵。
品牌信任度备受打击。
价格战:饮鸩止渴的挣扎
面对销量下滑。
奔驰选择了最直接也最危险的方式——价格战。
记者走访4S店发现。
多款主力车型综合优惠高达10万至15万元。
GLB、GLC、GLE等车型几乎全线降价。
短期或许能刺激销量。
但长远看。
豪华品牌的核心是品牌溢价。
频繁大幅降价。
不仅稀释品牌价值。
更伤害老车主信任。
结果便是。
销量未达预期。
利润却大幅缩水。
2024年第三季度。
奔驰汽车部门息税前利润“腰斩”64%。
净利润同比下降54%。
陷入“销量跌、利润降”的恶性循环。
超豪华线的独舞:迈巴赫的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
在主流市场节节败退的同时。
迈巴赫为代表的超豪华线却展现了不同逻辑。
迈巴赫S级指导价高达146.8-682.8万元。
远超奔驰S级的84.28-169.28万元。
其日均关注度甚至略高于奔驰S级。
区别何在?
迈巴赫轴距更长。
达3396mm。
空间更宽敞。
内饰用料工艺更为考究。
侧重营造极致豪华与尊贵体验。
奔驰S级则更注重科技与驾驶性能。
这表明。
当基础豪华需求被削弱。
顶尖豪华市场反而可能因稀缺性获得支撑。
奔驰的困境。
非一日之寒。
一方面想保住燃油车利润基本盘。
另一方面又想在电动车市场分羹。
结果两头落空。
段建军曾说“价格战没有赢家”。
但终端却全线降价。
这种“表里不一”让消费者困惑。
更深层次。
中国汽车市场在电动化浪潮中正经历深刻重塑。
传统豪华品牌光环褪色。
奔驰需要的不只是产品迭代。
更是思维彻底转变。
真正读懂中国消费者对“科技感”和“实用性”的核心需求。
否则。
27%的暴跌可能只是开始。
百年巨头。
能否真正放下身段?
时间不等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