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曾公开表示:“城市通勤中,2秒级百公里加速毫无实用价值,反而会增加交通事故风险。 ”这番言论在汽车圈引发广泛讨论,而2025年11月14日官方对《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新规的回应,恰好与这一观点形成呼应。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意见稿起草工作组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外界对“乘用车每次上电或点火后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秒的默认工作状态”这一条款存在普遍误读。
负责人强调,新规的核心是“默认工作状态”,而非“禁止5秒内加速”。
这意味着车辆启动时自动进入标准或舒适模式,驾驶者仍可手动切换至高性能模式。 一辆百公里加速3秒的电动车,依然可以保留其性能潜力,只是出厂设置更偏向安全优先。
这一规定覆盖所有能源类型的乘用车,并非单独针对新能源汽车。
起草组指出,条款的制定背景是新能源汽车普及带来的新风险。 2024年7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首次超过50%,到2025年前十个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量已达1015.1万辆,在整体乘用车销量中占比超过52%。
电动车型凭借电机特性,起步加速远快于燃油车, 也导致误操作事故频发。 例如,多起起步失控事件与驾驶人使用高加速模式时准备不足直接相关。
为何将默认阈值设定为5秒?
起草组与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调研显示,目前存量市场中大多数燃油乘用车的百公里加速普遍大于5秒,驾驶者对这一区间更为熟悉。
驾校教练车和主流家用车的加速时间也多在5秒以上,这一数值基于新老司机的普遍适应水平设定。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解释,规定并非限制车辆性能,而是要求挂挡后的默认模式零百加速不快于5秒,以降低起步风险。
新规还构建了从起步到逃生的全链条安全要求。
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必须装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在车辆静止或蠕行时检测异常加速意图,抑制动力输出并通过声光信号提示驾驶人。
针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新规要求车速超过10公里/小时需持续监测驾驶人手部与视线,且通过生物识别或账号登录确认培训完成。
逃生安全方面,每个车门需配置机械释放功能的内外把手,碰撞或电池热事件时,非碰撞侧车门应自动解锁并可从外部直接开启。
货车安全标准同步提升。
所有货车(除垃圾车、低速汽车外)应装备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总质量大于等于4500kg的货车需配备盲区监测系统,
三轴及三轴以上货车应装备驾驶人注意力监测系统。 这些措施基于公安部对事故分析的针对性调整,重点解决“大中型客货车、面包车安全性能低和轻型货车‘大吨小标’等问题”。
新国标为汽车行业划出安全红线,推动竞争焦点从参数极限回归用户安全底线。
草案明确6个月过渡期,汽车制造企业需调整车辆默认设置和安全功能。 行业数据显示,多家车企已开始优化起步逻辑,例如在系统初始化时自动启用舒适模式。 中国汽车工业从性能竞赛转向安全竞赛的趋势逐步清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