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途星纪元ES,三年前亮相时被誉为“奇瑞冲击高端的终极答案”,可上市后月销长期徘徊在两三千台,甚至被调侃“高端不高端,销量有点慌”。但就在最近,星途事业部整体并入奇瑞国内事业群,黄招根卸下重压,李学用接手统筹管理——这一调整,或许正是星途星纪元苦熬三年后迎来转机的真正开始。
作为曾经近距离接触过黄招根团队的一名老奇瑞人,我深知这三年他背负了多大的压力。不是产品不行,不是团队不拼,而是体制与决策机制,一次次把一款本该走量的高端电动轿车,推上了“技术理想主义”的悬崖边缘。今天,我想和各位车友聊聊,星途星纪元到底差在哪?又为什么说,这次调整,可能是它真正的“起死回生”之机。
外观:风阻0.205Cd,不只是数字,是设计哲学的胜利
先说外观。星途星纪元ES的风阻系数做到了0.205Cd,这在国内量产轿车里,属于第一梯队。什么概念?比特斯拉Model S(0.208Cd)还低,接近奔驰EQS的水平。但风阻不是靠流线型车头就能搞定的,它背后是无数次风洞实验和细节打磨。
比如它的主动进气格栅,低速时关闭,高速时开启散热,既保证了前脸简洁,又提升了能效。再比如隐藏式门把手、无边框后视镜、车顶激光雷达舱的平滑过渡——这些都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少搅动一缕空气”。
我试驾过ES,高速120km/h巡航时,车内噪音控制得非常出色,风噪几乎听不到。这背后,就是低风阻+双层隔音玻璃+主动降噪技术的协同作战。低风阻不仅省电,更直接提升行驶质感。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为了极致风阻,星途牺牲了部分实用性。比如后备厢开口偏窄,大件行李不好放;后排头部空间因为溜背造型略显压抑。高端≠完美,它是在取舍中寻找平衡。
内饰:极简≠简陋,科技感与“人味”的博弈
坐进星纪元ES,第一感觉是“空”。没有传统仪表盘,中控屏竖立中央,HUD投影信息,整个座舱像一艘未来飞船。这种极简风格,有人爱到痴迷,有人吐槽“冷冰冰”。
我开过几天,发现它的车机系统逻辑其实很清晰。高通8155芯片加持,响应快,语音识别准确率高。但问题在于——功能太多,层级太深。调个空调温度要滑两屏,切个音乐要喊三次“你好星途”,不如物理按键来得直接。
更关键的是,它的设计语言和用户习惯存在“代沟”。比如取消了门板上的车窗控制键,改到中控屏里操作——这在驾驶中很不安全。科技应该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科技。
一位老车主告诉我:“我老婆开ES去接孩子,倒车时想调后视镜,找了半天找不到按钮,差点撞上护栏。” 这种“反人类”设计,恰恰暴露了研发团队对真实使用场景的忽视。
动力与续航:三电扎实,但定价伤了自己
星途星纪元ES用的是奇瑞自研的三电系统,CLTC续航700km起步,四驱版破百4.9秒。数据不输新势力,实测续航打折率也在15%以内,属于优秀水平。
我在高速上实测过一次,从芜湖到杭州,全程空调24度,平均车速100km/h,表显掉电680km,实际行驶580km,续航达成率约85%,表现可圈可点。
但为什么卖不好?价格是致命伤。
黄招根最初对外放风“起售价18万”,结果上市定在24万起。直接跳过了主流B级电轿的价格带(如比亚迪汉、深蓝SL03、小鹏P7i等),又没做到蔚来ET5那样的品牌溢价。消费者一算账:多花6万,换来的是相似的体验,那为什么不选更成熟的?
这背后,据内部人士透露,是分管技术的高层坚持“高端定位”,认为“便宜了就low了”。可市场不买账——高端是用户封的,不是自己封的。
智能化:L2级辅助驾驶够用,但缺“灵魂”
星纪元ES标配L2级辅助驾驶,包括ACC、LKA、AEB等。我试过它的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变道果断,跟车平稳,识别施工锥桶和大车的能力不错。
但它和华为ADS、小鹏XNGP比,差的不是功能,而是“拟人化”程度。比如它不会根据前车行为预判,也不会在匝道提前变道,更像是“机械执行指令”,而不是“主动思考”。
更让人遗憾的是,首批车主反馈中控黑屏、语音失灵、自动泊车失败等问题频发。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软件迭代慢,用户反馈通道不畅。
一位ET车主说:“提车三个月,OTA更新了两次,但最开始的语音唤醒延迟问题,直到第三次更新才解决。” 这种“慢半拍”的节奏,在电动车时代是致命的。
对比竞品:星纪元ES vs 比亚迪汉EV vs 小鹏P7i
维度 星途星纪元ES 比亚迪汉EV 小鹏P7i
起售价 22.58万 19.58万 22.39万
续航(CLTC) 700km 715km 702km
零百加速 4.9s(四驱) 3.9s(四驱) 3.9s(四驱)
智能驾驶 L2+,自研方案 L2,DiPilot L2+,XNGP(城市可用)
风阻系数 0.205Cd 0.233Cd 0.226Cd
从数据看,星纪元ES在风阻、内饰质感、行驶静谧性上有优势,但品牌力、智能化、定价策略上全面落后。它像一个“偏科生”——理科满分,语文不及格。
黄招根的三年:临危受命,却被“架空”
2022年,黄招根接手星途时,品牌年销仅5万,团队涣散。他一手推动“双网共修”(星途与奇瑞售后共享),迅速稳住客户信心;又重建芜湖总部,拉近与集团技术协同。2023年星途销量翻倍至12万,堪称奇迹。
可到了星纪元,他却失去了话语权。定价、设计、功能定义,都被技术线主导。 他曾在车展上信誓旦旦说“18万起”,结果上市变成24万——这不是失信,而是“说了不算”的无奈。
这次调整,李学用接管星途,两人都是营销出身,且李学用曾是黄招根下属。沟通成本降低,决策效率提升,销售端终于能“说了算”了。
有老同事透露,接下来星纪元可能会推出“青春版”,起售价重回18万区间,同时加快OTA迭代节奏。如果真能如此,星途星纪元还有翻盘机会。
未来:星途星纪元,还能赢吗?
我认为,能。
第一,产品底子不差。 操控扎实,续航真实,做工用料超越同级。
第二,团队有战斗力。 黄招根带出的销售和渠道体系,是奇瑞最能打的一支。
第三,集团终于“放权”。 营销主导产品定义,是电动车时代的生存法则。
但关键在于:奇瑞能不能真正放下“技术自嗨”的执念,让星途回归“用户思维”?
如果还是“工程师说了算”,那星纪元可能又要错过这波新能源窗口期。
问答环节
Q:现在买星纪元ES合适吗?
A:如果你看重行驶质感和低风阻设计,且能接受品牌溢价,可以考虑。但建议等新款或官方降价后再入手。毕竟,调整后的星途,可能会有更亲民的策略。
Q:星途会不会像观致一样失败?
A:不会。观致是“无根之木”,而星途有奇瑞2000万用户的基盘和渠道支撑。它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正确的打法”。
Q:黄招根会重回奇瑞核心吗?
A:这次调整,更像是给他“减负”。如果星途起死回生,他的价值会再次被认可。毕竟,能带烂队翻身的人,永远稀缺。
最后想说:
星途星纪元的三年,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三年,也是中国品牌冲击高端的真实缩影。它告诉我们:光有技术不够,光有情怀也不够,唯有尊重市场、听用户说话,才能走得长远。
这次调整,是星途的第二次机会。它能不能抓住?各位车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