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万捡宝马,却赔5万维权:二手车“坑”深似海,省钱还是亏心?

刘先生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手里摆弄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正是几天前他拍回来的宝马 X6。他的心情吧,很复杂,一方面是因为捡了个大便宜,毕竟一台豪华SUV,居然只花了4万多块,甭提了,谁都得觉得自己是撞了大运。可另一方面吧,又有点忐忑,那种感觉就像一只小猫学着走路,每一步都有点不踏实。

花4万捡宝马,却赔5万维权:二手车“坑”深似海,省钱还是亏心?-有驾

事情最开始是那么顺利的。他在平台上挑车,看到这辆价格低得离谱的宝马 X6,当时特别兴奋,“2012款,没出过重大事故,也没泡过水什么的,看车况,左边挡泥板和防撞梁修过而已,这不很正常嘛。”刘先生这么想着,便毫不犹豫地拍了。之后,他陆续缴了车款和服务费,合计花了43000块。当时吧,他还跟朋友们拍胸脯说自己占了“大便宜”。结果,刚拿到车就心里隐隐觉得有点不对劲。

说个细节,当时提车那会儿吧,车看上去确实挺不错,漆面光鲜亮丽,内饰也完全看不出来什么毛病,反正直观感受就是“得劲”,不过刘先生打听过,有些哥们说豪车的水太深了,最好拉到专业机构检测一下,别看着便宜,里面的事儿保不齐会藏猫腻。他寻思着,保险起见还是检查检查,就找了平台合作的检测机构出了一份报告。

花4万捡宝马,却赔5万维权:二手车“坑”深似海,省钱还是亏心?-有驾

结果拿到报告时,那一行字差点把他给整得从椅子上摔下来——车头的右侧骨架竟然有切割修复痕迹,这不是重大事故车嘛?这事吧,放谁都不高兴,刘先生当时就想着找个更权威的机构再验一回。懂车的人可能都知道一家叫“懂车帝”的检测机构,结果出炉到手一更是窝心:这车根本不是平台介绍的2012款,而是2011款,车头右边早就锈迹斑斑了不说,那些锈痕还夹着焊接与切割的痕迹,整个车头重伤严重。刘先生当时就火了,气得不行,“合着我花了四万多买了一辆事故车?平台的标注呢?承诺呢?有都打了水漂?”

刘先生可是个实在人呀,所以赶紧把情况反映给平台,要求退车。对方不仅一直没正面回应,还用页面上那小到市场老板看了都得皱眉的免责提示压他,意思就是刘先生自己买之前没看清楚责任条款,现在怪不得人家平台。可任谁碰上这事儿,都得有一肚子的气吧?平台自己明摆着在误导消费者,却还故意躲后路,这换谁都觉得实在欺人太甚。

花4万捡宝马,却赔5万维权:二手车“坑”深似海,省钱还是亏心?-有驾

从九月底发现问题开始,刘先生就四处奔走维权。找律师咨询、跑消费者协会,还四处打听靠谱的车况检测,左跑一趟右跑一趟,再加上工作上也耽误不少时间,光检测费和来回路费就花了五万多块。他愤愤不平地跟我们说,“平台的车是退了钱也退了,可赔偿的事儿,一分没提,作为消费者公平吗?”

咱说,刘先生这事儿,咱得掰扯一点,是有道理的。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的规定,咱消费者有权知道商品的真实信息,这是最基本的知情权。人家平台明明在页面显著位置写着非重大事故车,结果实际车况却完全不符合这个标准,完全就是误导消费者行为。法律第23条也明确,商家在产品广告里承诺过的商品质量信息,就得严格按照承诺执行。换句话说,平台标注这辆车没问题不是没问题,而是得真的没问题。这不到平台在律师和媒体帮刘先生维权的压力下,才同意退车退钱。

花4万捡宝马,却赔5万维权:二手车“坑”深似海,省钱还是亏心?-有驾

但其实吧,一件事情到这一步就算完了吗?没完。甭管怎么说,刘先生的维权经历说明了一件事:就算最后表面解决了退车问题,消费者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各种损失,却总得不到补偿。现实生活里,这事儿常见得很,许多时候即便商家犯错,消费者要维权却还是靠自己,最后耗尽了耐心和资源,也不见得能得到什么。如果是碰上没媒体介入或者懂法律的人的情况,估计退车都困难呐。

有位律师分析得挺透,平台确实存在问题,消费者是有权利保护自己的。二手车交易这么深的水,咱普通人得长点心,留证据,别心软。就说刘先生那事吧,如果都靠平台自觉,那估计赔是别想了。最保险的法子是,在买车之前先考虑,价格再诱人,车况检测还是要提前了解。要是商家乱来,不说赔偿,最起码得知情权给保障了才行。

花4万捡宝马,却赔5万维权:二手车“坑”深似海,省钱还是亏心?-有驾

事儿吧,虽然是刘先生维权的故事,但其实反映了一个行业的大问题。二手车的坑一直都有,上到豪车下到老车,乱象也许还挺多。大家买车是为了图方便或者省钱,可要是买回去却添了这么多麻烦,那乐什么劲?也难怪许多网友纷纷说,二手车行业是不是该严查严改了,别光想着挣钱,还得考虑消费者的权益。这事儿就是得讲究一个公道,不然,这样的消费体验,有几个人能受得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