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被唱衰这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上汽大众凭借传统引擎硬实力冲刺50多万辆,能否在未来的油电交替中稳住份额仍值得关注
---
要说大众这个品牌,近几年的声线其实挺微妙的。被买车人吐槽油腻、缺创新。但你仔细看数据,11个商场调研里,大众还是稳稳占据中高端用户心里那块地。去年整车销量在国内依旧硬挺在百万线,尤其是朗逸、帕萨特、途观L,把传统车型的实力体现得很直白。
我刚才翻了下上汽大众1到10月的销量表,朗逸、帕萨特、途观L加起来冲到50多万辆。对比起来,许多新势力(比如蔚来、小鹏、理想)加起来才也就一个10万左右的月销量。你要说这些新车都不好,我倒觉得不完全。题外话,前几天朋友推荐我试了辆几万块的电动微型车,他就感叹:电车真的还没普及到家。一些消费者的接受度还在观望状态。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为什么市场上的完蛋论那么多?新势力喊得声嘶力竭,但其实传统工艺的硬件不断升级。比如大众的新款途昂Pro,用的是第五代EA888发动机,272马力、400牛米扭矩,还配上7秒出头的零百,油耗大概在7.5升左右。这尺寸,接近全尺寸SUV,但性能指标还能跟得上不少,体现出工程师的硬核工程思路吧。
但是,硬核能不能打动顾客?我觉得要看点软实力。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还有人愿意掏油钱?这里面有三个事实很扎心——
第一,这个价格优势。油车落地价其实还挺大方的,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加个几千块就能买到心仪的中型SUV。你去试试同级别的合资品牌,差价可能有个一两万。
第二,加油效率。五分钟跑五百公里,不是开玩笑。城市快充也好,加油站的便利性也好,这是新能源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的体验。
第三,充电桩分布。三线二线城市的充电桩密度依旧稀稀拉拉。小区、路边充电难题还在,用户用电的痛点不少。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在想,这三个点的硬伤,直接冲击着新能源的理想或者未来。实际上,很多人买车,还是考虑用得舒服。哪怕是个技术宅,看待油车和电车,也会权衡:充电难受、续航焦虑、用车成本。你问我,油车现在还值不值?看具体场景。
其实我还有个疑问:新能源的优势到底能持续多久?现在补贴一退,很多车型价格瞬间拉平,甚至低于油车。那油车还能继续靠价格战留住人?我猜测,现阶段的油车,可能在定价上会微调。毕竟,成本也在涨——、税费、环保标准。你们有没有觉得,油车的利润空间真的越来越薄?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供应链的问题也是个硬伤。没错,从零件到整车,钢材、芯片都在涨价。去年,芯片涨了大概20%-30%,部分零件用料成本翻了一番。工厂里一线工人说:今年订单排得满,但成本也在涨。这让我觉得,大众这次用技术硬实力撑住大盘,倒也不是空喊。但硬实力只能撑一时,如果没有创新的软实力跟进,可能以后就真吃不消了。
对,软生态好像一直在拖后腿。我最近翻了翻上汽大众的梦之队——就是他们新铺的车联网硬件,硬件倒是干净利落,体验不错(我个人觉得,换个角度挺像数码产品的)。可是软件生态,似乎还在磨合阶段。你想啊,几十万的车,软件不够用,用户怎么安心?这是个无底洞吗?我问朋友,他笑了,说:这话听着挺熟,去年我也这么觉得。
这让我觉得,这几年,消费者的认知变化超出预期。大家都在追新,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车机生态,这些软实力逐步成为判断的焦点。去年,朋友买的新车,他说:我觉得还挺智能的,就是更新太缓慢。那一瞬我也意识到,平台、生态、推送策略,可能比硬件更重要。
这又让我跳出原本的思路,开始怀疑养车的未来。如果技术和价格差距缩小到极致,你觉得:到底会对谁更有利?其实我觉得,消费者很聪明,可能最终会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所以大众这个品牌,靠一味硬实力也许还能艾特一阵,但真要长久站稳脚跟,得跟上时代的节奏,不然就很容易被边缘化。
最怕的其实是时间不等人。我琢磨,大家都知道新势力在拼命搞软件、充电、智能,反应快,不给时间消磨。有个细节,去年我看到一份市场调研:用户对智能化满意度最高的不是新品牌,而是合资,这是个微妙的点。说明中高端用户还在信任传统品牌的硬件。
(这段话都乱成一锅粥了,记录一下——其实我觉得,未来关键还是能不能快速迭代软件、供应链稳不稳定,还有个不得不考虑的价格策略。)
我也不敢断言。毕竟,谁都在试错。大众选择用成熟的配方争时间,可能只是不想冒险太大。可问题是,这个时间,谁也拿不到保证。你觉得,未来我们身边的油车,可能像古董一样渐渐稀少?还是还能在城市角落里挺个十年八年?其实我心里没底,但很想知道。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