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值率72%却卖不动?丰田凯美瑞混动4.7L油耗背后,日系三强在电动化赛道上到底输在哪儿了
上个月陪朋友去看车,销售顾问把凯美瑞混动的三年保值率数据往桌上一摆——72%。这数字放在二手车市场确实能打,但朋友扭头就去隔壁看比亚迪了。回来路上他跟我说了句话:“现在谁还冲着五年后能多卖两万块去买车?”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几天。
往前数十年,日系车省油耐用的名声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丰田那套THS混动系统,从初代普锐斯到现在的第五代,技术路线基本没变过——用电机辅助发动机,不插电,不需要充电桩。RAV4双擎在综合工况下能跑到4.7L油耗,这数字搁在燃油SUV里算得上异类。本田的i-MMD更狠,干脆取消了传统变速箱,让发动机、电机各干各的活,CR-V混动满油能跑900多公里,对经常跑长途的人来说挺香。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
市场早就不按老剧本演了。前两年我去深圳出差,打车碰到个开网约车的师傅,他那台轩逸e-POWER刚跑了六万公里。聊起来才知道,他之前开过凯美瑞双擎,后来换了日产这套增程方案——发动机只管发电,车轮全靠电机推。师傅说城里跑确实省,但上高速就不太划算了,能耗比混动还高点。不过他看中的是另一点:“开起来像电车,没那么多顿挫。”
这话其实挺关键。日系这几家在混动技术上确实有积累,丰田的第五代系统用上了碳化硅器件,热效率做到了41%,本田把电机功率提到135kW,日产把电池塞进底盘降低重心。但你仔细看会发现,他们的思路还是围着“怎么让燃油车更省油”在转。而国内这波电动化浪潮,用户要的压根不是这个——他们要的是智能座舱、语音控制、OTA升级、快充半小时能走几百公里。
我去年试驾过丰田的bZ4X,那台车是丰田和斯巴鲁联合搞的纯电平台产品。电池包设计挺讲究,重心很低,过弯支撑不错。但问题在于,标称500公里续航,上高速跑一圈直接缩水三分之一。更要命的是,2022年那批车因为轮毂螺栓问题全球召回,这事儿在圈里传开后,多少影响了点信任度。
本田那边更尴尬。e:NS1和e:NP1两款纯电车,用的还是油改电思路,后备厢地台凸起得厉害,电驱系统噪音控制也不行。去年全年销量加起来都不到一万台。后来本田自己也意识到不对劲,2024年跟宁德时代签了合作协议,准备2025年推新平台,但这个节奏显然慢了。
日产倒是拿出了Ariya这台技术含量不低的纯电SUV,双电机四驱系统可以单独控制前后轮扭矩,雪地模式、越野模式都有。91度电池包,标称续航623公里,支持130kW快充。可定价摆在那儿,22到30万,再看看国内同价位的选择——智己、蔚来、理想,哪个不是把智能化体验做到满配?Ariya这车技术不差,但用户不买账,每个月也就卖出去八九百台。
数据更直接。2024年前三季度,丰田在国内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只有8%,本田6%,日产连4%都不到。反观比亚迪已经冲到65%,吉利也有40%。这个差距不光是产品层面的,更多是对市场节奏的判断出了偏差。
话说回来,日系车现在也不是完全没牌可打。丰田的TSS 3.0智行安全系统,在50公里时速以下能自动刹停避免追尾,行人识别率超过90%。本田的Honda SENSING 360配了五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传感器,变道时能监测盲区车辆,搭载这套系统的车型事故率下降了37%。日产的ProPILOT高速领航辅助,在沪昆高速那种连续弯道路段能稳稳居中行驶,方向盘微调频率比很多竞品都低。
这些东西都是实打实的技术积累,放在安全性和可靠性维度上,日系依然有底气。但现在的问题是,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安全耐用”这套标签的敏感度在降低。你跟他说保值率高、十年开不坏,他可能更关心车机系统流不流畅、能不能跟手机无缝互联、有没有哨兵模式。
前阵子看到丰田在中国成立了个“智能出行研发中心”,本田也在跟宁德时代联合开发新平台。这些动作说明他们也在调整,只是速度确实慢了些。电动化这条赛道,留给他们的时间窗口或许没那么宽裕了。
说到底,技术好不好是一回事,用户买不买账是另一回事。日系这几家手里的牌不差,但怎么出牌、什么时候出牌,这才是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