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的“风暴眼”,正聚焦于一个新生的巨头——中国长安。
它,既是国资委第100位新成员,承载着未来十年2000亿的宏伟蓝图,也肩负着163年的历史积淀。
朱华荣,这位新长安的掌舵人,与14.5万名员工一道,正站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
落后与反超,挑战与机遇,在这场汽车产业的“大浪淘沙”中,将如何上演?
一、 从“少年”到“老成”:长安的“身份”之惑与破局之道
刚满63天的中国长安,是“最年轻的央企”。
然而,它的根须却深植于1862年的上海洋炮局,比招商局还早十年!
这163年的岁月,从洋务运动的烽火硝烟,到抗日战争的民族血泪,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转型,长安身上早已刻下了“倔强自强、自主求变”的烙印。
曾几何时,为了生存,长安人“军转民”,甚至不惜拆解样机与铃木合作微型车;2003年,紧随私家车浪潮,开启了从商用到乘用的“二次创业”。
而到了2017年,他们又一次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脉搏——“香格里拉”计划(新能源)与“北斗天枢”计划(智能化),这便是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判。
如今,中国长安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形成了“一汽、东风、中国长安”三大央企并立的格局。
但与其他巨头相比,中国长安的“独特基因”在于其惊人的自主品牌销量占比——高达85%!
对比2024年东风汽车的55.32%和一汽的25.6%,长安的“自主”色彩尤为浓烈。
中国长安汽车党委副书记、董事谭本宏直言不讳:“我们是在高台转结构。”
这意味着,长安不能像“从0到1”那样,而是要在保持年销200万台以上规模的同时,完成从燃油车向新能源的“华丽转身”。
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既要“保规模”,又要“调结构”,对长安的智慧和魄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自“三次创业”以来,长安展现出央企机制中难得的速度、灵活性与魄力。
今年9月,长安汽车销量达26.6万辆,同比增长25%;其中新能源汽车更是飙升至10.3万辆,同比增长87%!
这不仅远超传统燃油车的增速,销量规模也屡创新高。
面对白热化的新能源赛道,中国长安几乎是“同步孵化”了阿维塔、深蓝汽车、长安启源三个新能源品牌,并且个个都具备了相当的销量和市场认知度。
这使得长安成为央企序列中新能源转型最快的,也是唯一一家实现多品牌月销稳定破万的“领跑者”。
笔者观察到,长安在许多打法上,其市场化思维甚至超越了部分民营企业。
它为三大子品牌提供了充分的决策自主权,在股权上引入外部投资和合作伙伴,推行员工持股和市场化激励机制;在经营层面,更是鼓励子品牌“放手去闯”。
长安并未全资控股深蓝和阿维塔,当一些车企还在纠结“灵魂论”而对华为合作犹豫不决时,长安早已率先拥抱华为Hi模式,阿维塔+宁德时代+华为的“安为德”组合,更是成为业内典范。
深蓝则大胆选择多种动力形式,并率先将华为的高阶辅助驾驶技术引入20万以下市场,精准抓住了“智驾下沉”的市场红利。
在“出海”和“高管年轻化”方面,中国长安同样走在央企前列。
现任11位执行副总裁和副总裁中,有7位是80后!
这股“新生力量”的崛起,无疑是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有力宣告。
可以说,晋升至央企序列,是对中国长安过往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寄予的厚望。
承载着163年的荣光,中国长安正翻开崭新的一页。
二、 “锦绣前程”下的“暗流涌动”:长安如何驾驭时代的“双刃剑”?
“这是中国汽车产业最‘好’的时代,也是最‘乱’的时代。”
这句话,在当前汽车行业背景下,再贴切不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然“换道超车”。
无论是在销量规模、新车渗透率,还是在锂电池全产业链、智能驾驶技术方面,中国都已占据领先地位。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黄金赛道”。
然而,另一面却是“强敌环伺”,新势力喷涌而出,价格战、流量战、公关战等乱象丛生,几近“无下限”。
在这样的“浑水”中,汽车行业亟需“正本清源”,涤浊扬清。
中国长安的成立,恰恰处于这样一个“风口浪尖”。
它能否“老树发新芽”,焕发新活力,并在惨烈的厮杀中“突出重围”?
这是摆在每一个长安人案头上的“大考题”。
正式挂牌成立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朱华荣感慨万千,他公开表示:“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他看到了“广阔天地”,满是“满满的机会”,感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谭本宏也坦言:“无论是资金的流量、品牌的流量,还是资源的流量,只要有流量的企业,都是要去合作的重点。”
成为新央企,长安在资源合作和战略协同方面的步伐明显加快。
仅仅过去两个多月,中国长安已先后与重庆市、中国国新、中国农业银行等达成战略合作,并与中远海运探索“渝车出海”新路径。
在民营企业领域,新长安继续携手华为、宁德时代攻坚固态电池,并协同海尔集团等共建生态圈,持续“强链补链”。
对于一家向新能源赛道转型的大型企业而言,合作是“必然”。
但对于一家新成立的央企来说,技术自主可控同样“不可或缺”。
如何平衡内部自研与外部合作?
中国长安给出了独家回复:“在不确定的发展时代,需要做适度的资源冗余的策略,始终坚持‘自研+合作’两条腿走路。”
笔者的观察是,过去十年,长安在新能源领域投入了400亿,在智能化领域投入600亿,还拿出100亿布局前瞻技术。
未来十年,更是计划再投入2000亿元,并新增1万人规模的科技创新团队。
这种“饱和式投入”的成效显著:不仅打造了领先的中央环网架构SDA(SDA平台2.0已立项),攻克了新一代电池技术(金钟罩全固态电池)和“端到端交互式智驾”等30余项关键技术。
今年9月5日,长安汽车发布的“天枢”智能化品牌,已成功赋能启源A06等多款车型,甚至开始为长安马自达等新车产品提供智驾技术支持。
相比其他初创企业,中国长安集团拥有强大的技术底蕴和资源优势。
长安作为首个产销突破2000万辆的中国品牌,今年销量有望超过3000万辆。
基于如此庞大的数据资产,加上对感知、决策、控制算法及仿真训练的主导权,为智能驾驶量产应用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
长安拥有行业唯一的智能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下设全球领先的智能网联测试中心“天枢智能实验中心”。
此外,它还拥有全国唯一一个主被动融合的碰撞实验室,以及西部汽车试验场(垫江)。
在碰撞试验室,长安一个车型要进行40-50次的常规正面碰撞试验,仅此一项每次成本就近30万(以10万车型估算),其他测试项目更是琳琅满目。
甚至会从流水线上随机抽检车辆进行严苛测试。
在长安智能工厂,借助5G数智AI柔性生产模式,可以通过C2M满足个性化订单需求,最快52秒即可下线一台车,有效解决了车主的交付焦虑。
这些历史积淀和技术储备,是任何一家新势力都难以企及的优势。
另一方面,长安认为目前新能源与智能化尚处于“非稳态竞争”过程中,因此“双轨并行”十分必要。
例如,阿维塔一方面深化与华为、宁德时代的三方合作,巩固稀缺的“铁三角”优势;另一方面,也要依托长安自主打造的SDA平台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而且,阿维塔是率先采用“HI模式”的车企,目前是唯一进化为“HI PLUS”的品牌,更是第一家入股华为引望的车企。
双方未来将在产品定义、品牌营销、设计、核心技术、用户服务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协同。
当前,华为的朋友圈不断扩大,“鸿蒙智行”在重庆已有深度合作的赛力斯,与奇瑞、北汽、江淮、上汽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
长安借助自身技术赋能,加上与华为、宁德时代的深度合作,其差异化优势将使其在新长安的激烈竞争中更具可能性与主动性。
三、 “逐鹿四海”的雄心:长安的全球化棋局
对于立志打造世界一流车企的中国长安集团来说,全球化并非“选项”,而是“必修课”。
长安“2030愿景”中,集团宣布将投入超100亿美元加速全球化进程,目标是到2030年,整车产销规模达到500万辆(其中新能源300万辆、海外150万辆),跻身全球汽车TOP10。
公司还发布了全球化“海纳百川”计划,喊出了“无海外,不长安;无基地、不长安”的响亮口号,构建了出海的总体原则。
2024年,中国长安汽车累计销售近270万辆,今年预计突破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将达到100万辆。
这意味着,未来五年,还有200万的增量空间。
这一重任,无疑将落在阿维塔、深蓝汽车、长安启源这三大数智电动品牌肩上。
三者各有分工:阿维塔定位高端豪华,寻求向上突破;深蓝定位“科技运动潮牌”,主打15万-30万元区间;长安启源则聚焦主流家庭用户。
阿维塔是“新央企新豪华”的代表,深蓝是所有央企新能源品牌中的销量冠军,启源则承担着长安集团销量规模的重任。
重组后,三大新能源品牌的定位更加清晰,协同也更加紧密。
它们可以共享制造、物流、采购以及集团的品牌背书。
新长安不仅放权开放,更是全力托举。
朱华荣曾不避讳地表示,深蓝、阿维塔与启源都是“亲儿子”,长安会不遗余力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资源给资源”。
如今,这一方针又加上了两条:“要制度给制度,要生态给生态”。
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各品牌的市场活力。
刚刚过去的9月,阿维塔销量达11028辆,同比强劲增长143%,连续7个月销量破万;深蓝汽车交付33626辆,同比增长48%;长安启源交付41205辆,同比增长79%。
今年9月20日,阿维塔科技正式发布了“战略2.0”,计划2027年全球销量达到40万辆,跻身千亿营收阵营;2030年全球销量80万辆;2035年挑战150万辆。
朱华荣对此充满信心:“阿维塔在世界上是可以自己定自己的价,它无需看别人的脸色。”
笔者了解到,在海外的参展活动中,新加坡一位富豪豪掷150万购入一台阿维塔11限量款,中东某土豪更是“一口气”买下25台阿维塔12,每辆价格高达70万元。
这些都彰显出阿维塔独特的魅力和全球议价能力。
在三大品牌的带动下,长安出海势头正猛。
2024年,长安海外销量达53.6万辆,同比增长近50%,位居国内车企出口第三名。
今年9月,海外销量6万辆,同比增长23%;前9月出海46.5万辆,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与过往单纯“卖产品”不同,长安的全球化正从“产品出海”向“产业生态出海”深刻转变。
集团共计规划20个海外整车及KD工厂,目前已投产9个KD工厂、1个整车工厂。
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泰国罗勇工厂已于今年5月正式投产,预计年底海外总产能达46万辆,可辐射海外优先级最高的东南亚市场。
动力选择方面,长安并不盲目地全面转向电动化。
由于各国能源结构、政策和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预计2030年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至40%。
长安预判,同时拥有ICE(内燃机)和新能源动力的汽车企业优势更明显。
丰田2025财年净利润高达2300亿元,单车净利润2.2万/辆,远超中国车企;韩国起亚2024财年销量、销售额、营业利润率均创历史新高。
这些表现都印证了这一观点。
基于以上判断,长安对全球策略进行了调整,坚持“先立后破”、“油电并举”,加速推进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根据不同市场需求,投放不同产品、动力选择。
只有敢于站上全球舞台,与全球巨头同台竞技,才能显出一家车企真正的底色。
拥有上百年的历史积淀,借助庞大的资源和战略合作,领先的全球化布局,新长安注定将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