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奶爸”到一地鸡毛:三菱40年傲慢,终被中国市场抛弃

说真的,这事儿有点悄无声息。今年七月,三菱汽车一纸公告,彻底结束了跟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公司的合作。这消息在汽车圈里都没掀起多大浪花,很多人甚至都没注意到。但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动作,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这家曾经被无数中国车企捧上神坛、尊称为“技术奶爸”的巨头,就这么以一种近乎自我放逐的方式,给它在中国的生产制造故事画上了句号。没有盛大的告别仪式,只有一个负债超过十四亿的烂摊子,和一地鸡毛。

从曾经躺着数钱的“发动机教父”,到今天连名字都被从合资公司里抹去,这四十年的浮沉,三菱到底走错了哪一步?是时运不济,还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今天的结局?

那个“喂奶”的老师

时间倒回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会儿的中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才刚刚蹒跚学步,简直是百废待兴。造车最难的是什么?是一颗可靠又强劲的“心脏”——发动机。就在这个时候,三菱带着它的发动机技术来了,简直就是一场救命的及时雨。

从“技术奶爸”到一地鸡毛:三菱40年傲慢,终被中国市场抛弃-有驾

一时间,三菱的发动机成了抢手的“香饽饽”。1997年,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公司成立,专门生产4G6系列发动机。那时候你打开长城、比亚迪、江淮这些后来大名鼎鼎的国产品牌的引擎盖,十有八九都能看到一颗印着三菱标志的发动机。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国内每十辆自主品牌车里,就有四辆跳动着三菱的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亚迪F3。2005年,这款车装上了东安三菱的1.5升发动机,一下子就火了,年销量冲破五万辆,创造了当时自主品牌轿车的销售神话。那时候,三菱根本用不着费劲推销自己的整车,光是卖发动机,订单就跟雪片一样飞来,钱赚得盆满钵满。那种“买发动机送车”的调侃,背后是它在中国市场长达二十年的技术统治。

在越野圈,三菱更是神一样的存在。1996年国产的帕杰罗,凭借强悍的性能,迅速成为政府采购和武警部队的首选。在越野老炮儿眼里,帕杰罗是“海拔5000米以上也无高原反应的神车”,连条件最艰苦的可可西里科考队都拿它当保障车。能开上一辆帕杰罗,脸上都写满了技术的优越感。

傲慢是原罪

从“技术奶爸”到一地鸡毛:三菱40年傲慢,终被中国市场抛弃-有驾

日子过得太舒服,就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三菱就产生了这么一种错觉:它以为只要自己手握发动机这个核心技术,就能永远在中国市场高枕无忧。它固执地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技术供应商”,而不是一个要下场跟大伙儿一起卷的“市场参与者”。

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傲慢。它看着一个个中国“学生”靠着自己的发动机发展壮大,心里可能还有点得意,却从来没想过,这些学生有朝一日会“出师”。当时日方高层对中国同事提出的本土化建议,常常是置若罔闻,他们坚信,只要技术在手,中国市场的大门就永远为他们敞开。

这种傲慢,直接体现在了产品上。当所有品牌都在拼命研究中国消费者喜欢什么、需要什么的时候,三菱却我行我素。就拿它的主力SUV欧蓝德来说,这款车在国内居然长达九年都没有彻底换代。你想想,九年时间,中国市场都迭代多少轮了?

有车主在论坛上发帖吐槽:“2022年买的欧蓝德,坐进车里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十年前。那个中控屏小得可怜,反应慢得能让你泡好一杯茶;内饰的塑料感,强得跟低配出租车似的。”这种产品,怎么可能打动越来越挑剔的中国消费者?

从“技术奶爸”到一地鸡毛:三菱40年傲慢,终被中国市场抛弃-有驾

醒来时天都变了

就在三菱这位“老师傅”打瞌睡的时候,台下的“学生们”却在玩命地追赶。比亚迪、吉利、长城,一边用着三菱的发动机,一边把赚来的钱大把大把地投进自主研发。当比亚迪亮出热效率高达40%的骁云发动机时,当长城推出惊艳的柠檬平台时,三菱才恍然发现,自己那点技术优势,早就被追平甚至超越了。

更要命的是新能源的浪潮。这股浪打过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被冲得手忙脚乱,但好歹都在拼命划水。丰田、本田虽然艰难,但电动化的转型从未停步。大众的ID系列就算卖得不算顶尖,也算是押下了重注。可三菱呢?直到2022年,它才慢悠悠地推出第一款纯电车——阿图柯。

这款车简直就是个市场笑话。定价接近二十万,续航里程只有区区五百二十公里,连最基本的智能辅助驾驶都没有。你想想,同一时间,同价位的比亚迪宋PLUSEV,续航六百公里起步,车机智能流畅,配置直接拉满。结果可想而知,阿图柯一个月卖不掉七十台,成了市场的笑柄。

从“技术奶爸”到一地鸡毛:三菱40年傲慢,终被中国市场抛弃-有驾

其实它不是没机会。跟雷诺-日产的联盟,本可以共享大量的技术和平台,但它的心思,早就没放在中国了。全球战略重心转向东南亚,中国市场在它眼里,似乎成了一块可以随时舍弃的业务。

一地鸡毛的散场

等到三菱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时,牌桌上的好牌早就被别人摸光了。2012年,它姗姗来迟地跟广汽集团合资成立了广汽三菱,试图亲自下场造车。可惜,它错过了整整十五年的黄金发展期。此时的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不是它想象中的蓝海,而是杀得血流成河的红海。

广汽三菱的表现始终不尽人意,产品线单一,更新换代慢,销量一直上不去。2020年之后,随着国产品牌在SUV市场全面崛起,三菱最后一块阵地也失守了。

从“技术奶爸”到一地鸡毛:三菱40年傲慢,终被中国市场抛弃-有驾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兵败如山倒。2021年,东安三菱的股份被长安汽车全盘收购。2023年,广汽三菱宣布停产,员工被裁员或分流,公司背上了超过14亿的巨额债务。同年,公司名字也改了,改成了“湖南智享汽车管理有限公司”,那个曾经闪闪发光的“三菱”,在湖南的工商系统里彻底消失。

它始终没搞明白,在中国做生意,你不能只当一个站在门口的供货商,你必须成为这个圈子里的人,跟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特斯拉、蔚来、比亚迪为什么能成功?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扎根在这里。而三菱,从始至终,都像个冷漠的旁观者。

结语

如今,那些曾经嗷嗷待哺,依赖三菱发动机的自主品牌,早已羽翼丰满。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吉利的雷神电混、长城的柠檬平台,哪一个拎出来,参数都比当年的“老师”要强。

从“技术奶爸”到一地鸡毛:三菱40年傲慢,终被中国市场抛弃-有驾

市场的牌桌上,从来没人看你过去有多辉煌,只看你现在手里还剩下什么牌。铃木早早退出了,斯巴鲁也一年在中国卖不出几千台车,苦苦支撑。日系车的神话正在被一点点打破,但三菱的结局尤其令人唏嘘。因为它不是被对手打败的,而是被自己的傲慢与迟钝,一步步逼到了悬崖边上。

据说,那座位于沈阳、曾为无数国产车提供心脏的发动机工厂,即将被改造成广汽埃安的新能源基地。曾经轰鸣作响的内燃机生产线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代表未来的电池和电机生产线。

一个不属于它的时代结束了,一个它没能参与的时代开始了。这或许就是商业世界最真实也最残酷的法则:当你选择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时候,总有人在连夜赶路。时代抛弃你,真的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