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是便宜的车,车身“前低后高”就越明显?

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街头很多十万以下的家用车,总是有一种“仰头挺胸”的姿态:车头压得低低的,车尾却高高翘起,看起来像是随时准备冲刺的姿势。但再看看路上那些二三十万的中高端车,车身姿态往往更贴地、更协调,整车更有力量感,视觉观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为什么越是便宜的车,车身“前低后高”就越明显?-有驾

这不是眼睛的问题,而是设计逻辑真的不一样。

我们从结构说起。对一辆车来说,车身姿态主要由两个东西决定:底盘悬架结构整车载荷分布。而便宜车之所以前低后高,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便宜车用不起复杂悬架。

十万元以内的车,大部分采用的是一种叫“扭力梁”的后悬架结构。它是非独立悬架的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耐用性也不错,但唯一的缺点就是:没什么调节空间。它不像多连杆那样可以细致调校,支撑力和高度基本是“一刀切”的。

那问题来了。如果厂家把后悬高度调得太低,一旦后排坐满人或者装满行李,车尾就会塌下去,甚至有可能拖底、蹭轮拱,影响驾驶和舒适性。所以车企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车尾悬架调高一点、调硬一点,提前给满载做准备。

这就像一张弹簧床,你知道自己经常坐在边上,时间一久会塌陷,那干脆出厂就给你做得鼓点——反正空载高一点不碍事,满载也不掉底。问题是前悬架还得承担发动机的重量,加上驾驶舱和主副驾的人,整车自然就形成了“前低后高”的车身姿态”。

为什么越是便宜的车,车身“前低后高”就越明显?-有驾

不仅结构决定了它这么设计,成本限制也让厂家没得选。毕竟,能卖到八九万的车,厂家要控制每一分钱。别说多连杆悬架,连一个能调高度的液压阻尼都嫌贵。能省就省、能硬就硬,但至少保证车不拖底、轮胎不刮胎舱。

当然,这种姿态不只是“看起来不高级”,其实对整车的动态表现也有些影响。比如高速时的风阻更大、稳定性略差,重刹车时车头下沉得更厉害、乘坐舒适性也差一点,但这些都在用户可接受范围之内。毕竟大多数便宜车的定位是代步、家用,用户也不会去山路激烈驾驶,追求赛道级体验。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厂家干脆把这种“前低后高”变成一种刻意营造的视觉风格。他们知道自己这悬架调不出高级感,于是通过夸张的离地间隙和厚轮胎,营造出“越野范儿”,比如某些小型SUV、跨界车。这样一来,不但掩盖了悬架劣势,还能顺带卖个“空间大、底盘高”的概念,反倒让很多消费者买账。

反观中高端车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它们用的是多连杆独立悬架,有的还配了电磁阻尼甚至空气悬挂,不但可以动态调节阻尼,还能根据路况或车速自动调整车身高度。而这些东西,贵是真贵,但带来的结果就是:无论你一个人开,还是满载五口人,整车始终稳稳地“趴”在地上,视觉协调、操控也更扎实。

为什么越是便宜的车,车身“前低后高”就越明显?-有驾

所以你看,这种“前低后高”的现象,说到底不是偷工减料,也不是设计错误,而是穷有穷的逻辑,贵有贵的讲究

站在厂家角度,他们只能在有限预算下优先考虑结构强度、可靠性和成本控制,而不是车身姿态的优雅。站在消费者角度,买便宜车就是图个实在,空间大、能坐人、拉得动,至于好不好看、是不是“前翘屁股高”,也不是第一考虑因素。

所以,当你下次看到一辆“仰头挺胸”的便宜车,不妨换个角度看,它不是姿态怪异,而是活得“务实”。你觉得这种实用主义值不值?还是你更愿意多花点钱换一个“趴得住”的体面车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