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政治滑铁卢突袭?特朗普法案蒸发特斯拉十亿利!

事情真的挺有意思的。

我们很多人都以为像埃隆·马斯克这样的科技巨头,盈利就靠卖车,卖火箭发射服务,对吧?

毕竟,他旗下的特斯拉是全球电动车领域的领军品牌。

但最近2025年发生的一件事,算是彻底颠覆了这个认知,也让他与政治力量的碰撞成为了焦点。

时间拨回到2025年初,一股巨大的冲击波直接撼动了特斯拉的根基。

特朗普政府强力推行的“大而美”法案里,包含了一项关键的改动:取消了针对那些没能达到零排放汽车销售目标的老牌汽车制造商的罚款。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却像抽掉了一块关键的积木,让特斯拉依靠“碳积分”交易的商业模式瞬间价值大跌。

数字最有说服力。

还记得马斯克自己公开谈论过公司对这项政策补贴的依赖吗?

结果非常戏剧化。

据报道,仅仅是这个政策变动,就让特斯拉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眼睁睁看着高达10亿美元的净利润就这么蒸发了。

这个打击可不小,直接引发了华尔街的震动。

大型金融机构几乎是立刻重新评估了特斯拉的未来盈利潜力,普遍预测其年度利润将锐减近20亿美元。

这个事件也像一盆冷水,把很多对科技公司运营不太了解的公众浇醒了——原来特斯拉赚钱的方式,远不止卖车那么简单。

那这“碳积分”到底是个啥,怎么有这么大魔力?

说白了,这是为了推动环保汽车发展,全球多个主要市场,特别是美国一些州(比如加州),强制推行的制度。

传统燃油车制造商如果自己生产的电动车不够多,就会产生“负积分”,为了满足法规要求,它们必须向像特斯拉这样的、拥有大量“正积分”的纯电动车企购买积分。

这可是一笔实实在在的收入。

关键数据更直观地揭示了特斯拉对这项收入的依赖程度有多深。

就在政策变动的紧前几年,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特斯拉通过出售这些积分就赚了惊人的21亿美元,占了它当时总利润的43%!

甚至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它卖积分的收入(5.95亿美元)还超过了当季的账面利润(4.09亿美元)!

这说明什么?

它当时的盈利能力,相当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政策的“东风”之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马斯克此前在公开场合表达过类似“没有补贴其实行业可能更健康”的看法——他大概没想到政策真的会断崖式改变,而且影响如此剧烈。

有分析就指出,马斯克当时的表态,可能隐含了试图掌握话语权的意味,或者是在提前表达某种观点。

政策变动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这背后牵扯到马斯克和特朗普这两位全球知名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演变。

回想特朗普第一个任期,那时的马斯克曾被邀请加入了白宫的商业顾问委员会。

这似乎预示着一段政商协作的蜜月期。

那个阶段的马斯克,可能多少还相信他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终将获得政治体系的认可和支持。

可惜,现实比预想复杂得多。

马斯克政治滑铁卢突袭?特朗普法案蒸发特斯拉十亿利!-有驾

这个“蜜月期”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

几个月后,特朗普政府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退出《巴黎气候协定》。

这个决定对马斯克来说,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脸上。

因为这不仅仅是政治理念上的根本冲突——马斯克几乎是“清洁能源代言人”,更糟糕的是,这决定实实在在地冲击了特斯拉的核心商业利益。

别忘了,环保法规正是特斯拉“碳积分”交易这座大厦的地基。

马斯克立刻宣布退出总统顾问委员会,并在社交媒体上鲜明地亮出观点,他坚定地指出气候变化是科学事实,人类必须采取行动。

这番表态,既是理念的宣示,更是商业利益的捍卫。

可以说,从那时起,两人之间的裂痕就已经公开并难以弥合了。

面对10亿美元净利润瞬间蒸发这样级别的冲击,马斯克没有选择沉默。

这次政策落地带来的切实剧痛,似乎让他彻底醒悟了。

有网友调侃说,看来“睡工厂”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他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猛烈抨击,直言“大而美”法案是对新能源未来的背离,开历史的倒车。

但这次,他并未止步于批评。

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足以震惊所有人的决定:宣布成立一个新的政党,名为“常识党”(The Common Sense Party)。

这个举动象征着他人生的巨大转折——从科技领域的卓越创新者和创业者,正式站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央,成为一个直接参与规则制定游戏的玩家。

有评论认为,这是马斯克认知上的一次深刻进化。

他似乎深刻领悟到,在这个时代,仅仅拥有前沿技术和宏大愿景是不够的。

如果游戏的规则掌握在别人手中,并且可以轻易改变摧毁你多年努力的成果,那么最根本的“护城河”,就是自己成为规则制定者的一部分。

他不再满足于被他人定义科技与未来的“叙事”,而是要亲手掌握这股力量。

特斯拉的巨大震荡,特别是政策变动瞬间抹去巨额盈利预期这件事,更像是一个巨大的隐喻。

它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价值”逻辑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根本性转变。

这个过程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

回望历史,价值的锚点不断在变迁。

工业时代,价值根植于实实在在的商品生产。

一袋粮食的价值取决于投入的土地、人力和时间。

之后,货币(美元)曾一度与黄金这种贵金属挂钩(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价值还算有实物支撑。

然而,随着二战后美国进行全球扩张,需要大量资金,通过增发美元却并未严格匹配黄金储备的增加,这种联系变得越来越脆弱。

最终在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彻底脱钩。

从此,价值的核心支撑变成了什么呢?

——信用和实力。

美国通过强大的国家信用(当然还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以及与沙特达成石油美元结算的协议,确保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统治地位。

马斯克政治滑铁卢突袭?特朗普法案蒸发特斯拉十亿利!-有驾

简单说,就是全球信任美元,认可其价值,“信任即价值”成了新的法则。

这种逻辑弥漫到各个层面。

想想我们周围的很多现象:房价为什么有时高得离谱?

一大根源在于市场对其保值能力的集体信任。

互联网初创公司为什么能在亏损状态下拿到天价融资?

因为投资人信任其描绘的未来流量变现的故事。

特斯拉无疑是这种“叙事价值”的完美体现。

投资者追捧它,绝不仅仅因为它在卖多少辆车(虽然销量也很重要)。

支撑其庞大市值的(据统计,超过77%的部分被认为是基于未来预期的溢价),是它所构建的一整套激动人心的“未来叙事”:解决能源危机的纯电革命、颠覆出行方式的自动驾驶、打通人机界限的脑机接口、终极的星际殖民梦想……每一章都指向一个更宏大的未来图景,吸引了无数信仰者。

碳积分制度的突然变动,本质上是粗暴地斩断了将这个宏大叙事量化为眼前真金白银的一个关键管道,就像是在说:“你画的大饼,暂时卖不出去了。

” 市场对其未来故事的信心,瞬间动摇。

这种价值逻辑的转变,真的只是像特斯拉这样的巨头才需要面对的课题吗?

绝对不是。

它渗透在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想想看,职场中的个人价值,是不是越来越和“你是否契合当前的业务主线/公司最需要的故事”息息相关?

一个岗位的薪酬高低,往往不仅仅取决于工作难度本身,更在于它是否契合了公司当前最核心的战略方向(那个被老板和高管天天讲的“故事”)。

比如前几年互联网大厂的“流量增长”故事催生大量运营岗高薪,而如今“AI原生应用”的故事又在推动AI研发人才的薪酬水涨船高。

再比如一个产品领域的例子:扫地机器人。

它的迭代历史就是不断迎合主流叙事需求的过程。

最早的机器人像个傻瓜,扫不干净还要你手动换水洗拖布(完成基本任务)。

接着是自清洁、自动倒垃圾(减少用户动手频率)。

而今天的主流产品呢?

不仅自动洗拖布、烘干,还能通过AI双目视觉规划路径、自动识别障碍甚至区分脏污程度。

它的价值核心早已转变为“最大程度减少用户参与,甚至无需用户思考”。

这种进化,完美契合了当下用户的核心期望——从“我需要它做事”到“它最好主动替我搞定一切,别烦我”。

它的成功密码,就是读懂了“解放用户双手与心智”这个强大的时代叙事密码。

那么,回到我们自己身上,马斯克这出大戏,能给平凡的我们带来哪些现实的启示?

核心可能就是:在这个飞速变革的时代,个体的勤奋努力依然是基石,但它需要被纳入时代大潮的脉络中才能产生最大价值。

无视潮水的方向(时代的主流叙事),埋头苦干,可能会非常非常辛苦,甚至事倍功半。

看看我们身边的例子吧:

程序员: 深度学习大模型的爆发式发展(如2024年之后更强大的GPT-5、Claude等),让很多基础性的编码工作正在被自动化工具替代。

马斯克政治滑铁卢突袭?特朗普法案蒸发特斯拉十亿利!-有驾

这迫使程序员必须快速升级技能树,向理解业务需求、设计复杂系统、运用高级AI工具的方向转型。

过去的“码农”技能包,贬值速度肉眼可见。

制造业工人: 自动化机器人和AI视觉质检等技术加速渗透工厂。

可重复的、纯体力的流水线岗位被取代的风险极高。

工人需要思考,如何在自动化环境中转型成为机器维护、质量控制、流程优化等更需要判断力和复合技能的岗位。

这不是危言耸听。

有知名研究机构就曾给出具体预测:到2025年,AI技术就可能取代欧美地区约200万个制造业岗位;

展望到2030年,全球可能有高达14%的劳动者(相当于数亿人)需要彻底转换自己的职业赛道。

识时务、知进退、懂判断——这些“软实力”在今天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我们身处一个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计算等)崛起的速度远超想象的时代。

它们轮番成为资本和社会关注的中心。

这就要求个人发展的罗盘必须具有强大的校准能力——在坚守自己核心专业技能的同时(硬实力不能丢),必须像雷达一样持续扫描各个领域“叙事”的演变:哪些行业在上升?

哪些技能需求在爆发?

哪些价值逻辑正在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马斯克的转型——从技术大牛直接下场搞政治——虽然手段激烈,但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当外部环境和规则发生剧变时,主动的适应甚至尝试去影响规则,可能远比被动等待调整或被冲击要有效得多。

这不是说普通人也要去组党参选,而是启发我们:

要敏锐感知宏观政策和行业趋势的风向变化(比如“大而美”法案这样的事件,对行业外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个新闻,但对行业从业者就是警钟)。

培养跨界学习的能力,储备灵活性,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行业或技能篮子”里。

在职场或创业中,有意识地去理解自己所做工作的价值叙事——它能如何嵌入到更大的趋势中?

如何更清晰地讲出它对解决当下热点问题(比如碳中和、AI落地)的意义?

如何契合用户的深层需求(比如扫地机器人的“解放用户心智”)?

必要时,勇敢做出转型决策,把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更具价值增长潜力的领域中去。

说到底,无论是商业巨头如特斯拉在动荡中寻找新的生存法则,还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职场变迁中探索新的定位,本质上都是在时代这部宏大、充满不确定性的“剧本”里,寻找那个最适合自己扮演的角色。

这不是放弃努力,相反,是在努力的基础上叠加对时代风向的理解。

是在万变之中,努力去识别和强化那些相对恒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学习的能力、深度思考的能力、灵活适应的能力、价值创造的本质洞察力。

马斯克的遭遇和选择,其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它提醒我们:在信用叙事主导价值的时代,努力依然被需要,但努力的方向需要思考。

理解并善于融入主流的价值叙事,能够更有效地将个人和企业的努力转化为看得见的成果和持久的认可。

在这个充满变化与机遇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锚点,同时随风起帆,或许是马斯克的经历留给我们最深切的思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