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军:鸿蒙智行上周新增订单超过1.2万,尊界S800交付再创新高,问界订单保持高位,产能提升变得尤为关键
今天跟你们聊点真事。最近行业消息很多,但我更喜欢用点地气的细节说话。比如说最近我和一个同行聊天,他说,现在问界的订单量,怎么说呢,基本都在6000到8500左右浮动吧。我听完有点震惊,毕竟这数字放在几年前,那是无法想象的场景。我们都知道,汽车行业的订单数,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品牌的受欢迎程度和市场认可度。
这个订单其实只是纸面上的数字。能落到生产线上的不多。倒是真的,问界的订单保持在高位(他们自己说的),我得问:你们怎么保证产能跟得上的?因为,库存压力、省心的生产节奏,都是门大学问。而且,看到享界S9T的周订单能稳定在1200-1500之间,我还真有点佩服。同价位的别的旅行车,销量也就两三百左右,差距明显。
想我一开始没想到会有这么大差异,毕竟享界S9T刚出来时,内部预期也许就是个1千左右的水平。结果,它的表现大大超出预期,说明市场反馈很热烈。在行业内,这算是个暗流涌动的信号——产品力在提升,用户认知也在逐渐变化。细想又觉得,这个飙升得背后,有得拼的供应链。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供应链不比研发室里画个方案那么简单。就像你买菜,怎么保证菜新鲜,能及时到你手里?那些电池材料、芯片、模具,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细心调配和衔接,否则就断供应,订单就要等。现在江淮的情况,就是因为电池的问题,影响到尊界S800的交付。孙总说,江淮要放假了,听上去像半笑半问的调侃,其实也挺无奈。
我在想,这是不是意味着短期内,尊界S800的产能要放慢节奏了?估算一下,如果尊界的订单还在500-700辆/周之间,而产量每周也就新出200-300辆的样子(毕竟不是只在小工厂里再造那种),这就好比你炒菜时,一边用火,一边还得等调料到位,否则煮出来的菜就没味。
产能提升才是真正的硬核,没有产能的支撑,订单再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这让我想到,虽然现在研发或者设计看起来很炫,比如鸿蒙智行的自动驾驶能力、智能座舱等,但如果产出难以跟上,市场接受度就会大打折扣。这就像你餐厅菜单再丰富,没有菜也没用。
这让我更疑惑:到底是研发要快还是真正把供应链的节奏跟上了?我一直觉得,汽车就像一台非常长的流水线工厂——每个环节都得稳,不能一刀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车企为了冲量,会猛砸出货,但最后还是会遇到产能瓶颈。
问界的订单还在高位,说明客户还是愿意等。就算我听出点窃喜,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订单多了,压力就大,尤其是在半制品短缺常态化的情况下。现在的市场,越来越像一场谁都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游戏。
说得好像太讲供应链,其实我一直在思考,除了硬件之外,用户心理其实厉害。有人告诉我,喜欢问界的,是奔着未来的智能体验去的。我觉得,这种心态要理解,因为大家都想在用车中享受点未来感。但当你用车时,比如我身边有个朋友,买了一辆中端SUV,他说,我也并不啥都用得上,但就是觉得,买了这车安心多了。这话让我笑——心理差异,是个很大的门道。
再说回来,订单高的背后,也暗藏一些潜规则。比如说,这帮车企大部分都在赌产能。我猜,短时间内,几家车企都在疯狂扩能,毕竟,市场需求放大,谁都不想走后门。只是,扩产是真的容易,还是得看供应链的остров能否同步发展。
我还想问一下,未来几个月,大家会不会看到产能释放后,订单率有波动?毕竟,订单是能体现市场热度,但不能完全代表未来表现。
(放心,我没打算写个行业牛逼的报道,只是觉得,观念上,有些事情,你得踩点,才能有所感触。)
有时候我自问:这玩意儿,是真的市场变化太快了,还是我们自己被这些数字绑架了?我也没细想过,但能在这个阶段,见证到这么多数字和细节,挺难得。
以上,就是一些腹稿。也许,换个角度看,下一次你看到一辆车的订单突破这个数字时,背后是不是还藏着一个产能的故事。
最终,我只好又问一句:你觉得,产能跟不上,会不会成为挡路的拦路虎?还是说,市场的需求,会自动逼着产能变得跟得上?这,可真是个悬念。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