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路上的绿色牌照汽车越来越多,电动汽车已经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了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的伙伴。
很多人在享受它带来的安静、平顺和低使用成本的同时,心里也揣着不少关于充电的疑问。
毕竟,这不像加油那么简单,插上油枪,加满跳枪就行。
给电动汽车充电,这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
今天,咱们就用最平常的话,把电动汽车充电的那些事儿,从里到外聊个透彻,让您心里有谱,用车无忧。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给车充电的两种基本方式,这就像我们吃饭,有细嚼慢咽的家常便饭,也有讲究效率的工作快餐。
这两种方式就是慢充和快充。
慢充,学名叫做交流充电,它用的就是我们家里的220伏交流电,通过一个安装在车位上的充电桩,或者专用的便携充电器,给车子充电。
它的功率不大,一般在7千瓦左右,所以充电速度比较慢,把一块电池从零充满,大概需要六到八个小时,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时间可能还会再长一些。
您可能会觉得这速度太慢了,但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温和的充电方式,电流小,对电池的冲击也小,就像温火慢炖,能最大程度地保护电池的健康,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所以,慢充最适合的场景就是晚上下班回家,把充电枪插上,安安稳稳睡一觉,第二天早上车子就又是精神饱满的状态,完全不耽误白天的使用。
而快充,学名叫做直流充电,它就像是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能量补给站。
它使用的是高功率的直流电,功率从50千瓦起步,现在很多新建的超级充电站,像理想、华为等企业推出的,功率甚至能达到惊人的500千瓦以上。
在这样的充电桩上充电,速度非常快,通常只需要喝杯咖啡或者吃顿饭的功夫,大约半小时,就能把电池电量从20%充到80%。
这对于长途旅行或者有紧急用车需求的人来说,无疑是解决了最大的续航焦虑。
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快充虽然快,但它用的是大电流,充电过程中电池温度会升得比较高,如果频繁地、长期地只使用快充,就像人天天吃快餐一样,对电池的长期健康还是会造成一些加速损耗的。
细心的车主会发现,车辆的充电口通常有两个,一个大一个小,这也是国家统一标准带来的便利。
那个有9个孔的大口,就是快充口;而有7个孔的小口,则是慢充口。
标准的统一,意味着无论您开的是哪个品牌的国产电动车,都能在全国各地的充电站找到合适的充电枪,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在新能源基础设施布局上的前瞻性和优越性。
了解了充电方式,我们再来聊聊电池本身的一些“小脾气”,学会如何与它更好地相处。
很多车主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有时候充电快,有时候又特别慢?
这背后主要有几个因素在影响。
首先是电池的容量,这个很好理解,水池越大,装满水需要的时间自然越长。
其次是环境温度,锂电池是一个对温度很敏感的部件,它最喜欢在25摄氏度左右的环境下工作。
在寒冷的冬天,尤其当气温低于零度时,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活性会大大降低,充电效率可能会下降三成甚至一半。
所以冬天充电慢,续航打折,这是正常的物理现象,不必过分焦虑。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无论是快充还是慢充,电量充到80%以后,充电速度都会明显变慢。
这不是充电桩或者车辆出了问题,而是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在主动进行保护。
BMS就像一个聪明的管家,它时刻监控着每一块电芯的状态,在充电快要结束时,它会主动降低电流,用一种更精细的方式把最后的电量“涓流”进去,以防止个别电芯过充,从而保护整个电池包的安全和寿命。
基于这些特性,我们日常用车时,也应该养成一个科学的充电习惯。
专家们普遍推荐一个“20%至80%”的黄金使用区间。
也就是说,平时用车,电量用到20%左右就可以去充电了,充到80%到90%之间就可以拔枪了,尽量避免每次都把电量完全用光,也尽量避免每次都充到1100%。
让电池长期保持在这样一个相对舒适的电量区间,可以有效减缓电池的老化速度。
当然,为了让电池管理系统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剩余电量,建议每个月或者每两个月,可以进行一次完整的充电,也就是从比较低的电量一次性充满到100%,这相当于给系统做一次校准。
安全是所有事情的底线,对于动辄几百伏高压的电动汽车来说,更是重中之重。
有几条充电安全的红线是绝对不能触碰的。
第一条,也是最危险的一条,就是严禁“飞线充电”,也就是从自己家窗户里拉一个插线板下来给车充电。
家用的插线板和电线,根本无法承受电动汽车长时间充电所需的大电流,极易导致线路过热、短路,引发火灾,这样的惨痛教训屡见不鲜。
第二,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露天的充电桩充电,以防雷击带来的高压损坏车辆的电气系统。
第三,夏天车辆在太阳下暴晒后,电池温度会很高,此时不要立即进行快充,应该先把车停在阴凉处,让电池自然降温半小时左右,再开始充电,避免高温叠加充电热量,损伤电池。
此外,充电时,人最好不要长时间停留在车内,虽然发生意外的概率极低,但充电状态下车辆高压系统是激活的,保持安全距离是良好的习惯。
随着季节变化,充电也需要一些小技巧。
冬天是电动车主最需要费心的季节,续航里程缩短是普遍现象。
为了提升充电效率,最好选择室内的地下停车场进行充电,因为地库的温度相对稳定且高于室外。
如果您的车带有电池预热功能,可以在导航去充电站的路上或者充电前提前开启,让电池升温到最佳工作状态再充电,会快很多。
夏天则要注意防暑降温,尽量选择有遮阳棚的充电位,避免车辆和充电设备在烈日下暴晒。
最后,我们来算一笔经济账。
电动车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使用成本低,这主要体现在电费和油费的巨大差距上。
如果您有条件安装家用充电桩,并利用夜间的谷时电价(通常每度电在三到六毛钱),充满一辆普通家用车,可能只需要二三十元。
而同样的车在市区的公共快充站,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时段,一度电加上服务费可能要一块六到一块八,充满一次可能就要七八十元,成本差距非常明显。
所以,对于电动车主来说,拥有一个家用充电桩是提升用车幸福感的关键。
除了充电成本,良好的驾驶习惯也能帮您省下不少电。
尽量避免急加速和急刹车,保持匀速行驶,能有效降低能耗。
同时,要善于利用车辆的能量回收功能,在城市里走走停停的路况下,把能量回收的等级调高一些,每次松开加速踏板,车辆滑行减速时,都能把一部分动能转化成电能存回电池里,积少成多,也能显著增加续航里程。
展望未来,电动汽车的充电体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
以800V高压平台为代表的超快充技术正在普及,未来充电几分钟,续航增加几百公里将成为现实,让充电体验无限接近于加油。
而以蔚来为代表的换电模式,更是提供了一种颠覆性的解决方案,三五分钟内换上一块满电电池,彻底告别了充电等待。
更长远来看,集光伏发电、储能、充电于一体的新型充电站也在逐步落地,它们利用太阳能发电,将电能储存在储能设备里,再给电动车充电,形成了一个绿色、低碳的能源微循环。
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解决了用户的痛点,也为我们国家的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总而言之,拥抱电动汽车,就是拥抱一个更清洁、更智能、更经济的出行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