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豪华车市场的激烈角逐中,曾经闪耀的捷豹与讴歌,如今却深陷销量寒冬,处境艰难。捷豹,这个带着浓郁英伦风情的品牌,在 2025 年 1 月,于中国市场仅售出 433 辆,成绩惨淡。而讴歌,自 2006 年踏入中国,历经 16 年的挣扎,最终在销量持续低迷的困境下,无奈选择退场。这两个品牌为何会从辉煌走向黯淡,陷入如今这般销量困境呢?
捷豹:昔日荣耀褪色,困境重重难破局
品牌形象受损,“身份” 成为硬伤
捷豹的起源可追溯到英国,曾经作为 “英伦贵族” 的象征,拥有着高贵的品牌形象,开着捷豹汽车一度是身份与地位的彰显。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被印度塔塔集团收购之后,“阿三车” 的戏称不胫而走,尽管车辆并非在印度生产,但在不少消费者心中,品牌格调已大打折扣。这种偏见如同阴影,笼罩着捷豹,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毕竟,在汽车消费中,品牌所附带的形象价值至关重要,捷豹因 “身份” 问题,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为销量下滑埋下了隐患。
质量口碑不佳,小毛病频发
早些年,进口捷豹的品控问题频出,“修不好的捷豹” 这一负面言论甚嚣尘上。以电子系统为例,中控屏幕死机、倒车影像延迟等故障屡见不鲜,给车主的日常使用带来极大困扰。行驶过程中,车门、天窗附近的异响也时常出现,高频次的小毛病,不仅降低了用车体验,维修成本也随之大幅增加。这些问题经消费者口口相传,在网络时代迅速扩散,使得捷豹的质量口碑崩塌,即便当下车辆质量已有改进,但根深蒂固的负面印象,仍让众多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
市场策略失误,竞争中失先机
捷豹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相对较晚,当它携旗下车型如捷豹 XEL 试图在豪华车市场分一杯羹时,奔驰 C 级、宝马 3 系、奥迪 A4L 早已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收获了大批忠实用户,消费者对 BBA 的认可度极高。捷豹 XEL 虽在产品力上不逊色,底盘采用大量铝合金零件,车身结构 75% 为轻量化铝材,操控体验出色,底盘调校兼顾运动与舒适,但在品牌影响力上却难以与 BBA 抗衡。同时,捷豹长期以来定价偏高,豪华感塑造不及 BBA,后期维修保养费用也较高,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市场策略,使得许多消费者在购车时选择了更为熟悉且性价比更高的 BBA 车型,导致捷豹销量难以提升。
保值率持续走低,影响购买决策
在二手车市场,捷豹的保值率表现令人堪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捷豹的保值率在豪华品牌中处于低位,如捷豹 XEL 三年后残值率仅约 40%,与宝马 3 系的 55%、奔驰 C 级的 60% 相比,差距显著。对于消费者而言,车辆保值率是购车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低保值率意味着在未来换车时,将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捷豹的低保值率成为许多消费者放弃购买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加剧了其销量困境。
讴歌:叫好不叫座,折戟中国市场
品牌定位模糊,价值传递不明
讴歌作为本田旗下的高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十分尴尬。相较于本田,其产品未能展现出足够明显的差异化优势,价格却高于本田车型,这使得消费者难以接受其高端溢价。与雷克萨斯等竞品相比,讴歌在品牌营销与产品设计上缺乏独特亮点,无法精准触达目标消费群体。例如,其内饰设计风格往往过于保守、朴素,与消费者对豪华车内饰的奢华、科技感的期待相差甚远,导致品牌形象平淡无奇,消费者对其品牌价值认知模糊,购买欲望自然不高。
产品布局不合理,创新滞后
在产品布局方面,讴歌进入中国市场后,车型数量有限,且更新换代速度缓慢。实现合资国产化后,旗下车型选择较少,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购车需求。同时,在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讴歌的反应迟缓,未能及时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当其他品牌纷纷布局新能源领域,抢占市场份额时,讴歌却错失先机,在新兴的电动化赛道上远远落后。而其燃油车产品在技术更新、配置优化等方面也进展缓慢,无法契合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
营销推广乏力,市场认知度低
作为豪华品牌,讴歌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推广投入严重不足。与 BBA 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频繁举办的高端活动相比,讴歌的宣传活动显得微不足道。尽管它也曾尝试通过赞助体育赛事、邀请明星代言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但这些活动未能形成持续有效的影响力。此外,讴歌的销售网络不够完善,4S 店数量较少,这使得消费者看车、购车以及后期售后服务都极为不便。品牌曝光度低、销售服务网络不完善,使得讴歌在中国市场的认知度始终处于低位,难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销量自然难以提升。
捷豹与讴歌,曾经在豪华车市场各有千秋,如今却因种种原因陷入销量寒冬。对消费者而言,在购车抉择时,它们的现状是重要参考;而对品牌自身而言,如何突破困境,重获消费者青睐与市场份额,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