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动摩托车中,一个很离谱的数据最近被大家反复提起——100多家电动车企,只有个位数赚钱。其他的呢?全在亏。亏多少?有的单季度亏几个亿,财报一翻开,净利润直接负到让人头皮发麻。再说得直白点:大多数品牌,卖得越多,亏得越狠。
这事听起来就很不正常吧?尤其是,在不少人印象中,国产电动摩托车不是“便宜货”、销量大、利润厚吗?再加上动不动就刷屏的“年销几百万辆”新闻,怎么看也不像一个正在赔钱的行业。但你一看财报,真的有点看不懂了。这里既不是几千块卖一辆的低端车型,也不是那些动辄几万的高端车——情况是整个行业普遍在亏。雅迪、新日这些大厂,利润率也低得吓人。反倒是大家吐槽“卖得少”的小众品牌,看起来亏损幅度反而小点。
这事太奇怪了。先别急着得出结论,我们还是拆开一点点往下看。
首先看销量。这个数据确实没问题,国产电动摩托车的销量摆在那里。雅迪和爱玛,一年卖出去的车加起来已经超过2000万辆。别说国内市场了,全球范围内都没人能撼动它们“销量王”的位置。你说销售规模是不是够大?肯定大。每年都能拿出几千万台车卖掉,几乎覆盖了所有需求——通勤、打工、郊游,甚至货运。而且还有一点,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国产电动摩托车的铺货都做到了“无孔不入”。你去看看农村或城市边缘,那些骑电动车的人有多少?一个字,密。
但销量大,营收和利润就好看了吗?未必。看雅迪,2022年全年营收超过300亿元,听起来不错,但净利润才6亿。利润率不到2%。另外一些头部品牌,情况也差不多,甚至更糟。爱玛呢?营收稍低,但净利润率也差不多是个位数徘徊。更别提那些小厂子了,基本是卖一辆亏一辆。有人就奇怪了,几千块钱一辆车,按说成本应该很低吧?怎么还能亏呢?
原因在哪?接着拆毛利率。电动摩托车的毛利率真的是肉眼可见的“薄”。雅迪的毛利是15%左右,爱玛是13%-14%。这在整个制造业里,已经是非常低的水平了。要知道,传统燃油摩托车的毛利率能轻松做到20%-30%,而一些做高端电动摩托车(比如速珂、小牛)的毛利率也能稳在20%以上。国产电动摩托车为啥这么低?两个字:竞争。
国产电动摩托车的竞争有多激烈?随便走进一个县城电动车市场,你会发现喇叭声、促销声此起彼伏。两辆车的外观几乎一模一样,配置也差不多,但价格可能能打到原本售价的七折,甚至是六折。为了抢市场,厂家和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被压到几乎见底。再加上原材料成本上涨、电池涨价,工厂的出厂价几乎被拔高到“贴成本”的水平。有人说,电动车行业是不是卷到不理智了?其实也没办法,这个市场的门槛低,竞争者太多,大厂要保住市场份额,小厂要活下去,大家都在拼命砸价格。
再看研发投入——这个行业的账不能只看眼前的数字。电动摩托车一直被人吐槽“没技术含量”,但这几年大家都在拼命往研发上砸钱。雅迪的研发投入占比已经接近营业收入的3%,台铃也在2%左右。这个比例在科技行业不算高,但对于一个单价几千块、利润率本来就很薄的制造行业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负担了。尤其是这些投入很多没法立刻转化成收入,比如智能座舱、车联网、自动驾驶这些技术,看起来“高大上”,但短期内能吸引多少用户愿意多掏钱?说实话,悬。
那么,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是不是也在经历一样的事?有些类似,但不全一样。传统燃油摩托车的竞争虽然也激烈,但没到电动摩托车这么“内卷”的地步。外资品牌呢,比如本田、雅马哈这些,利润率倒是能守住,但它们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已经不算主流了。电动摩托车的崛起确实打得它们措手不及,所以这些品牌的策略更多是“占高端”,而不是拼命下探到低端市场。
再看新势力,比如像小牛这种主攻中高端市场的品牌。它们的情况更像是“慢慢亏”,一边靠情怀和品牌溢价吸引粉丝,一边试图通过软件订阅、配件盈利补贴主业亏损。但它们的亏损幅度控制得更好,至少不会像那些狂砸渠道的大厂一样“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那么,这些亏损的企业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说实话,这事不能一概而论。像雅迪、爱玛这些龙头企业,它们的亏损其实是为了抢占市场,是一种战略性亏损。它们要做的,是通过规模效应和渠道优势,先把竞争对手逼出市场,再从市场中慢慢“回血”。但一些小厂子就不一样了,它们是真的在“赌命”。很多小厂子可能根本没有长远的规划,靠低价抢市场,亏不起就直接关厂跑路。
拆到这儿,你可能发现了,这事看起来吓人,但其实也没那么离谱。国产电动摩托车行业的亏损更多是一种阶段性现象,主要是因为市场竞争极度激烈、成本上涨、研发投入过高等原因叠加在一起。短期看确实不太好看,但长期呢?头部企业的市场整合能力,行业的技术积累,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都会逐渐让这个市场回归理性。
所以,这事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亏损数字,而是这些企业接下来怎么走。是继续烧钱抢市场,还是能找到新的盈利点,甚至是行业重新洗牌后的“分蛋糕”阶段。亏损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没规划、没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