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岛国日本的爆发,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明治维新开挂”,不过要刨历史底下那点猫腻,嘿,这里面的水,其实深得很。
传统历史书翻开一页,洋洋洒洒讲着日本人如何自强不息、开天辟地,可在我看来,关键节点还得瞄住1894年甲午战争那场老账,一言不合干了一仗,清朝输了个底朝天,马关条约白纸黑字,日本直接装走2亿两白银,还有一堆附加赎辽费,粗粗一算2.3亿两,震死你都不止。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倭国当时一年度财政收入还不到6000万两,相当于这老哥顺手捞到几倍自家口袋的钱,一步登天,直接开挂。
真不是夸张哈,这搁咱普通人身上,相当于买彩票几块钱买两注,一下中了头奖六七次,村长都眼馋。
反观咱们大清帝国,原本洋务新政搞得热火朝天,铁厂、纺织、铁路好不容易刚上路,咋一眨眼,全打回原形。钱没了,气馁了,项目乏了,百年差距从此拉开一条长长的鸿沟。
如果你觉得日本原本实力甩开了清朝,那还真是历史教材的洗脑包糊弄,实际上,战前中国也不是白给的。
先说钢铁,汉阳铁厂1894年才下线,产能跟日本差不多,也奔着3万吨去了。
纺织业中国有13万纱锭,日本是38万,看着有差距,但别忘了民间资本活蹦乱跳,私企如雨后春笋,像上海不少工厂已经在抢进口欧美机器升级,追赶气势明显。
铁路也别急着自卑,日本3000公里大头,清朝却在摩拳擦掌地铺盘,要搞上万公里,连北京到武汉的主干线都路演到一半,说白了,时间若再宽裕几年,差距未必拉得开。
最让人炸毛的还是海军吨位,清朝7.6万吨,日本4万吨,虽然装备上日本速射炮有些新玩意,但清朝的26座炮厂、十万雇员也不是随便唬一唬的局面。
煤炭产量,清朝50万吨,日本只有一半多点。武器装备其实也多靠“买买买”欧美技术,技术代差谈不上有啥绝对碾压。日本能赢,靠的是军队训练、管理和战略灵活,大清分兵分心,指挥乱成一锅粥,最后才悲剧收场。
这样一看,日本这次所谓“起飞”,骨子里就是赔款大礼包的加持,命运的天平一下子倾斜。
这横财拿到手,日本政府没含糊,转手就砸向军队和工业。
一半的白银拿去扩军海军,买舰造炮;再抽四分之一砸陆军,新兵工厂一茬茬上,什么八幡制铁所也顺势建成,1901年一亮相就成了日本钢铁的靠山,这工厂后来可不得了,铁轨、武器、机械一线统统供给本国,没它日本哪有底气对外扩张?
朝人才教育上撒币也是眼不眨,京都帝国大学、全国普及小学,中产阶级底层全有学上,人才储备狂补。
金融也玩花样,1897年直接改金本位,日元说走就走,国际竞争力就这样一腿蹚进去了。
连锁反应下,日本造船,钢铁,纺织齐飞,民族自信蹭蹭往上涨,这一下赢了中国,面子里子全沾光,军国主义气焰自然一发不可收拾。
反观清朝拖着赔款的臭包袱,财政一夜间空了个大窟窿,原来搞得名头响当当的洋务运动,啥铁路、纺织厂、机械计划也全泡了汤。汉阳铁厂没钱续命,产能上不去。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机枪、飞机等各种黑科技扎堆冒头,国内一穷二白,赶不上趟,步枪还停留在“汉阳造”,结果武器全out了。
国内工业化步伐戛然而止,技术和人才也跟着虹吸外流,间接引爆八国联军,辛丑条约又是一堆赔款,愈发恶性循环。到民国继承点家底,全是清朝余温没散,日本那边已经造出航母和零式飞机,哪还有可比性?
到“九一八”事变时,日本钢铁年产量是中国的三十倍,人家打进来就是碾压,咱付出几千万伤亡才勉强守住家门,这才叫血泪教训。
日本就这样靠着一笔横财开挂领先一百年,到了战后还剩三分底蕴搞重建。
汽车、电子、化工横扫世界,不少人对丰田、本田、索尼、松下这些牌子的大名耳熟能详,从1968年GDP坐双标杆位置稳稳当当四十多年,“美国第一、日本第二”成了全球公认的固定模式。
1995年日本人均GDP甚至是中国的一百倍,那个时代不少人参拜日货,吹日本效率、桥段段子流行,类似中日夏令营“比谁聪明”的旧瓶新酒屡演不衰。
到了2005年网上有人预言2030年中国GDP要赶超日本,马上群嘲满天飞,说从2050到永远都不现实,三观基本被日系舆论洗得服服帖帖。
可真到2010年这一天来了,中国GDP哐当一声就超过日本,日本反倒四平八稳安安静静没闹出大波澜,喊打喊杀全没了。
谁想岁月安稳过不到头,日本的关键节点大厦一夜间风雨飘摇,尴尬地滑了下来——这不,2023年日本GDP掉队到全球第四,被德国反超。
IMF的预测干脆给出时间表:2025年印度GDP也会超过日本,日本直接自动退位到第五。
中国官方数据给出的GDP早就秒杀过去,遥遥领先。
很讽刺的是,日本曾经引以为傲的“高人一等”人均GDP,现在只剩中国的两点几倍,光环黯淡无比。
别看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日本经济过去三十年快成“失去的三十年”,老龄化、创新降速几乎成了官配答案。
互联网崛起、半导体革命、AI席卷、手机平板大战,日本一茬没赶上,索尼东芝这么些科技巨头吃老本混日子,手机家电市场直接被中国、韩国拿走半壁江山。
现在轮到电动车发飙,日本号称汽车王国,地基却晃了。
中国死磕动力电池,2023年电动车出口491万辆,直接甩开日本那头的398万辆。
比亚迪、宁德这些牌子在电池组装和测试全世界喊得出名字,产能比例高到离谱,日本纯电市场占有率居然只有1%,全球却奔20%去了,差距一目了然。
日本传统巨头也没转换思路,丰田、本田、日产还在执着搞氢能,大举烧钱推进氢气发电,把造价从百万美元拉到五万,续航搞到500公里以上,可用户却不是很买账。
到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一路飚到586万辆,增幅都快两成,日本反倒掉到421万,还负增长了五个百分点。
比亚迪在日本本土一年销量涨了五成多,2223辆直接超了丰田电动系列,目标是2025年先建个百家店。
日本本土EV销量还跌了三成,车企调整目标都得重新规划,简直欲哭无泪。
当然,日本人还是有技术家的底气,比如氢能摸索、松下LG电池做得精,单个指标很抗打,只是产能还不够,市场占有率没跑出来,份额被宁德、比亚迪压着。
芯片行业就更不用提了,存储闪存王座早被三星取代,日本自己规划路线图出岔子。电动车如今像一记闷棍把日本车企打醒,这一块中国终于跟欧美日韩站到了同一条跑道上,某些技术链甚至开始带节奏。
日本很多头部企业经常被说成“老奸巨猾”,其实也有自己的烦恼:内斗、利益博弈、国企气息重、VC(风投)环境奇缺,新公司想冒头属实难。
半导体爆发、互联网浪潮时日本就掉队,这回在电动车电池上又被提前PASS,历史似乎喜欢开这种轮回玩笑。
在东南亚市场,日系JDM文化根深蒂固,不过中国电动车军团价格战打得乐呵,补贴也给足,老套路日本当年用过,现在被中国复读。以前日本企业也靠补贴抢技术买专利,啥都山寨一点美帝玩意,这次中国原样照搬。
下个“痛点”已经在暗涌,印度GDP马上也要赶超日本,电动车潮如果中国没被反制出口,坐等日本继续压力山大。百年气运折腾来去,风水轮流转,曾经靠甲午捞横财的日本,真有点要崩在中国电动车这口气上。
其实不单是电动车掐住日本咽喉,连互联网、AI、机器人、生物科技这些风口也被蓬勃的中国拉开距离。德国日本头部企业像SAP、丰田、大众、索尼、宝马也都被爆利率拦下,吃着历史老本,创新瘦身。
世界商业规则说变就变,错过时代红利转身就边缘化。日本上世纪80年代泡沫崩塌,日元汇率翻车,国内企业出逃,城镇空心化、人口流失,迷失一代挤不进职场。中国出口新能源车201万辆,增幅持续,政策风向灵敏,纯电中段主导。
欧盟加税管控,中国照样保持优势。即便日本EV市场拼命挣扎,比亚迪还可以单月抬出个四百多辆新高,日本整体EV车市却连跌,连连败退。
归根结底,历史不会撒谎,技术不会撒谎,市场也不会撒谎。
曾经靠赢甲午捞走中国的“横财”,日本百年盛世就像开在悬崖边的花,如今掉头就败在中国电动车的冲击之下。
更离谱的是,这不是简单的经济过山车,而是气运、格局、产业链硬实力的扭转。
事情说到这,无数网友可能要发弹幕了:风水轮流转,你怎么看?是不是该总结一句——“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一个民族头上,就成了奇迹或枷锁”?
你觉得接下来日本还会有起死回生的机会吗,亦或者说,哪个国家会是下一个“气运之主”?快来聊聊你的见解吧!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