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卖车这打法也太狠了,你这让人家BBA怎么接招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市场上一辆主流中高端SUV,像是BBA里一款30多万的车型,配置和性能其实差不多,售价往往在35万到45万之间浮动。前几个月,华为的享界S9一亮相,定价39.98万起,在消费者心里还算是华为高端路线的尝试,销量嘛,咱们都知道,不火不冷,就是那个说不出的尴尬。事情突然就翻转了——增程版一出来,官方价直接打到了30.98万起,肉眼可见的30万级别,这价格能买到原本快40万级别的装备,简直给高端市场开了个缺口。
这事儿让我想起我和一个修理厂的小哥聊车时,他说:兄弟,这车便宜到我都觉得不真实,以前这个价你最多能买个合资中型,配置还没这丰富。这话虽然是感慨,但侧面印证了华为这次策略狠的程度。开局39.98万定个位很稳,后头又砸低增程版,显然是想用高端品牌的皮,贴近合资中型SUV的价格,杀出血路。说白了,这算是高举低打,跟你们传统车企玩套路不一样。
说实话,我起初对这个策略有点怀疑。华为资本和品牌号召力够,技术也有,但毕竟汽车行业门槛高,供应链链条长,不是说砸钱就能改变市场结构。从研发和供应链角度来看,这好比做一道高难度的拼图,之前他们慢慢把各个供应商磨合,从锂电池、芯片到电机,细节协同上花了不少功夫。别人就像还在试图拼边缘,他们已经把中间块铺好了。毕竟车不是手机,调试、合规周期长得不行,能这么快拿出增程版并大幅降价,背后肯定是供应链成本压缩、研发进度提前的结果。
这也有风险。增程版的成本结构没明说,但依我粗算,30万的售价撑起增程系统+高配智能驾驶,厂家毛利已经被压缩得不多,和BBA那种40万豪华品牌毛利率不可同日而语。未来保不准供应链一波波涨价,或者增程电池成本突然飙升,华为这个价格还撑得住吗?这就像砸重金做出高端手机,然后硬拼低价市场,不知你怎么看?
前面说到研发,我得补充一点。我之前说供应链协同已经铺好,其实有点估计过头。真实情况是,芯片短缺依旧存在,而且增程系统里有不少关键零部件,还是靠外采,华为做的更多是系统集成和二次研发,硬件一线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没那么容易降下来。不过华为强的一点是,他们懂得用软件优化来弥补硬件不足,比方说智能驾驶的部分,软件算法升级得快,软硬结合打个折扣,省下不少成本。你觉得这样的打法,是不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大趋势?
我得承认,看到享界S9增程版这个价格,我心里一阵小激动,毕竟动辄40万级别的中大型SUV配置不少人望而却步,华为这招让门槛低了好几个档次。你知道吗,有朋友就在论坛里吐槽:同样30万块,在BBA店里买车至少得选低配;这享界S9,直接高配智能驾驶全给我装好了,这谁顶得住?这种实实在在的差别,不是广告吹出来的,而是实际体验层面能感受到的。
顺便提个小跑题,我突然想,华为卖车这步棋,和他们当年进手机市场有点像,先靠生态链产品筑底,后发制人。你觉得他们会不会用类似软件+生态的打法,让车变成智能硬件中心?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如果把车当成爆款硬件,后面加增程、再加自动驾驶,做成移动智能终端,会不会大幅提升单车利润,然后缓解当前薄利的问题呢?(猜测,样本少)
考虑一下经销渠道。BBA那边有复杂的4S店体系,利润链条多,价格上不容易大幅调整;而华为模式更直接,线上线下结合,有点像电商卖车,成本自然压得更低。这也是华为价格战能打得这么凶的原因之一。我记得我和一家车商老板聊过,他挂着嗓子说:你以为那些4S店能那么好让利?不存在的,他们撑不起亏损。华为强的是跨界整合能力,这让传统车企头疼。
不过话又说回来,30.98万真算便宜吗?我大致算过,享界S9增程版的续航和维护成本,综合下来,平均百公里用车成本估计在1.5元左右(有点粗略,体感感受),对比那些纯电SUV的大概要2元,优势还算明显。并且油耗的波动也带来了一个话题,车主得提前适应新动力模式,毕竟增程车不像纯燃油车那样简单,这体验感你觉得如何?要不要专门写一篇详解这动力切换的微妙差别?
总结一句不好说,反正华为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中高端市场,不是BBA的专属地盘了。谁说30万-config不能上豪华感?这个话题,你眼里的未来市场格局,是不是真的要换血了?(悬念)
你今天打算怎么选车?想买还得纠结BBA,还是直接去看享界S9?我倒觉得,别光看价格,细节体验才能决定人心。你说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