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两班倒:汽车圈的速度与激情,正在吞噬什么?昨天01:07,我刷到一条业内疯传的“研发两班倒”内部邮件截图,心里咯噔一下。车企让程序员、工程师也开始上夜班,这在过去简直无法想象。
据Donews报道,某主机厂召开内部评审会,决定通过“双班制”硬生生把传统需要20个月以上的整车研发流程,压缩到12个月内完成。虽然邮件未直接点名,但多方信息都将矛头指向了奇瑞汽车。
这不是个例,而是整个汽车行业“研发竞速赛”的缩影。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一场关于生存的战争已经打响。
研发周期从5年缩短到2年,甚至有的新势力喊出15个月,这种速度的背后,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当汽车研发也开始“两班倒”,我们到底在追逐什么,又可能失去什么?
效率背后的隐忧:被压缩的验证环节
有数据表明,J.D. Power 2024年中国汽车可靠性研究报告显示,市场每百台新车问题数同比攀升9.3%至190个,其中设计相关问题达84个,智能座舱系统死机、辅助驾驶功能误触等智能化故障占比突破60%。
更触目惊心的是,中国汽车质量网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型“三电系统”故障投诉同比增长27%,因研发周期缩短导致的设计缺陷占比达43%。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车主无奈的叹息。 有车企为了抢时间,将验证环节简化至3000项,甚至跳过关键的低温测试。结果就是,去年冬季东北市场新能源汽车投诉中,低温续航衰减超30%的案例占比高达28%。
两种路径的分野:底线思维与快消逻辑
面对效率与品质的博弈,行业逐渐分化出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类车企选择走捷径,以“敏捷开发”为名简化流程;另一类则坚守品质底线,甚至在标准之上自我加码。
以上汽大众为例,国标要求1.1吨刚性壁障的追尾测试,他们主动将壁障质量提升至1.8吨,碰撞能量增加60%,模拟大型货车追尾场景。 在电动车领域,其将偏置碰撞速度从50km/h提至80km/h,远超国标要求。
这种差异同样体现在材料选择上。主流车企车身镀锌钢板平均使用率为65%,而上汽大众达85.2%,配合RoDip电泳工艺和空腔注蜡技术,实现12年长效防腐。
当一些企业将汽车视为“移动智能终端”时,仍有坚守者将其看作“安全载体”。 这种底层价值观的差异,最终会体现在产品十年后的车况上。
体系化革新:广汽的IPD变革之路
当然,追求效率未必一定要牺牲品质。合理的路径是通过技术提效和流程优化来实现“又快又好”。
广汽集团正在推进的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变革,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样本。 他们将原有的广汽研究院拆分为造型设计院、整车开发研究院、平台技术研究院三大机构,与产品本部共同构成全新的“大研发体系”。
这场变革的目标明确——通过平台化、模块化开发及数字化赋能,将产品研发周期从26个月缩短至18-21个月,研发成本降低10%以上。
更重要的是,这种效率提升不是以牺牲验证为代价。 广汽研发团队采用“中德时差接力”模式,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使项目响应速度提升,同时避免关键测试环节被压缩。
研发人员的两难:消耗生命还是创造价值?
回到“研发两班倒”这个话题,我们不能只谈企业战略,更要看到身处其中的“人”。
有调查显示,汽车行业员工普遍面临高强度加班压力。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夫妻俩在同一间卧室休息却搞得像异地分居——丈夫每天都要加班,10点钟下班算早的;回到家里要11点多,老婆孩子这时候都已经休息了,结果是夫妻两人一周也说不上几句话。”
这不是简单的“表演式加班”,而是实实在在的体力透支。当一线研发人员疲于奔命,创新思维和专注度必然大打折扣,最终影响的还是产品品质。
消费者的选择:会跑的“电子快消品”还是安心驾驶十年的汽车?
站在消费者角度,我们需要思考:到底想要一辆什么样的车?
是那些功能花哨但可靠性存疑的“电子快消品”,还是一辆能安心驾驶十年以上的真正汽车?
有数据表明,坚持完整验证周期的车企,3年后的用户留存率较行业均值高出35%。这说明,市场最终会给出明智的选择。
短期来看,快速迭代确实能抢占市场先机;但长远而言,唯有坚守品质底线,才能真正赢得用户信任。
结语:速度固然重要,但方向更重要
汽车行业的“研发两班倒”,折射出整个产业的焦虑与挣扎。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慢一步可能就意味着出局。
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当“快”成为唯一目标,我们可能会迷失方向。
有行业专家说得透彻:“单纯追求开发速度并非难事,难的是确保产品从研发到全生命周期的性能品质始终如一。”
在这场关于速度与激情的竞赛中,但愿我们不会忘记汽车工业的初心——制造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交通工具,而不是会跑的“电子快消品”。
毕竟,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长期体验,永远不应该成为效率的牺牲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