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马传奇 全球风靡
这辆悍马军车,起初是美国军方在1979年就打算搞的一款多用途轮式车辆,目标是替换那些老旧的军用设备。它得拥有强大的载重能力,能够在野外的复杂地形中灵活行驶,还得具备一些基础的防护性能。
AM General公司,通用旗下的子公司,自1984年开始批量制造这款车辆,设计上就停用心的。它配备四驱系统,车身用的是铝合金,底盘挺高,搭载的柴油发动机,130马力的水平在当时算不错了。刚开始主要是供美军使用,城市里巡逻啥的挺合适的。后来逐渐拓展到各种任务,变成了军用车中的多面手,一下子就把几种老旧车辆替代掉了,比如M151越野车啥的。
这车火得不简单呀,到了1983年1月,AM General跟国防部签了个大合同,价值2亿美元,要在五年内交付5.5万辆。没想到到1985年,就已经下线了1.15万辆,发往陆军、海军啥的单位,车型也扩展到了20多种,都配备6.2升V8柴油机。
这款基础版的悍马能抗差不多一吨货,整车重量是2.3吨,机动性能相当棒。在海湾战争那会儿,1990到1991年间,悍马在沙漠里表现得特别亮眼,帮美国军队实现快速转移,运兵运货都不在话下。
全球一看,这辆车挺靠谱的,很多国家都纷纷引进,据统计,超过60个国家的军队用上了,包括中东、非洲,以及欧洲的几个国家,像阿富汗、伊拉克、乌克兰啥的都在用。AM General后来还卖给了其他国家,比如2017年就接了订单给阿富汗、伊拉克、乌克兰、约旦啥的,总共卖出了25万台,差不多一半在美国军队里服役。
其实,悍马的厉害可不只是靠它机动灵活,还能变身成各种型号,像运兵的、拉炮的、医疗的,应有尽有。1993年在索马里的行动里,它也出过场,虽然城市作战有点吃力,但大体上成了军用车的象征。全球那么多国家都把它列入装备阵营,美军自然觉得这是个宝贝,虽然维护费有点高,但在战场上绝对划算。
到了第二代M1114,整车重达4.5吨,配备了190马力的涡轮柴油机,最高时速能跑到125公里。防护性能比之前还加强了,可是在伊拉克2003年的行动中,车子加装了额外的装甲,结果由于车重增加,动力跟不上,重心偏移还挺明显,容易翻车。门也因受力变得不灵了,导致67名美军士兵在爆炸中遇难。这个事挺提醒人,特别是在激烈的冲突环境下,悍马的防护还不够牢靠,容易被路边的炸弹之类的东西攻击。
第三代M1165在2006年亮相,平台进行了升级,防护能力更上一层楼,但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作战经验来看,悍马在现代战场上显得有点跟不上节奏了,得找个新的家伙来顶替。这辆车的历史也差不多快40年了,从冷战末期到反恐战争,火遍全球不是没原因的,它的适应性非常强,已经成为轻型战术车的典范。
中国抉择 自主路径
美国人挺纳闷的事,就发生在1988年北京那场国防展上,他们把M998悍马拉出来一展示,想着这车估计全世界60多个国家都挺感兴趣的吧,中国肯定也会表现出点兴趣。结果怎么样呢,人家解放军的官员看看,也没啥特别反应,就这么不当回事地过去了。
其实挺简单的原因,悍马维护起来挺费劲,重量又沉,当时中国军队的需求和它不太搭。别看人家知道悍马挺厉害的,但要考虑实际用起来是不是合适,油耗挺高,零件价格也贵,在中国的地形和后勤条件下,也未必是最佳的选择。
咱得从头说起,悍马可是美军的标配装备,可中国军队自己有想法,不打算直接拿过来,要搞清楚核心技术。展会那会儿,美国代表就讲了悍马的越野性能、载重啥的,但中国方面更看重自主研发,不依赖别人。
悍马虽然挺牛的,但它那套系统太靠美国供应链,一旦进口过来,容易被卡住脖子。那会儿,中国军队正忙着研发新一代的军用车,要求轻便又结实,还得适应本土环境。后头一看,悍马在城市作战环境中的防护表现不够理想,便觉得没必要全盘引进。
其实中国没直接下单买悍马,但几年之后,一家民营公司买了一批民用H1版的悍马回来,好好研究了研究。不是说抄袭啥的,主要是借鉴那些先进的设计理念,然后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需求高点创新。挺正常的,毕竟是技术交流嘛。
也就是说,没直接采购悍马,但几年后,一家民营企业弄来一批民用H1款的悍马车型,研究一下,不能说是抄袭,主要是借鉴一些先进的设计思想,然后结合咱们自己的需要进行改进创新。挺正常的,毕竟也是技术交流嘛。
悍马在国际市场上挺火的,但中国没怎么追捧,倒不是不看得上它的优点,而是战略方向不一样。美国方面觉得挺奇怪的,这么棒的车子,装备到那么多国家,咋中国就是不感兴趣?实际上,答案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咱们军队需要的是符合国情的装备,不能盲目跟风。后来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悍马的一些缺点暴露出来,中国早早就避开了哪些问题。
后续演变 各自前行
后来事情的发展还挺有意思的,美国继续对悍马进行升级,可到了2007年,海军陆战队就建议用MRAP这种车来取代悍马,毕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悍马吃了不少亏,防弹防护不够,容易被IED炸到。
2015年,奥什科什公司赢得了JLTV项目,中标合同金额高达67亿美元,从2016年起开始交付使用。这个新型装备比悍马的防护能力强太多,机动性也有了明显提升,基本成为悍马的后继者。到2021年阿富汗撤军的时候,许多第二代悍马被毁掉或者被缴获,也暴露了老旧装备的不足之处。美国军方逐步淘汰悍马,转而装备新一代的战术车辆。
在中国,东风猛士系列的发展步伐停稳的。第一代EQ2050最初还用了进口零件,不过很快就实现了国产化。到了第二代,加入了不少中国元素,增强了本土特色。而第三代则彻底换了模样,性能更上一层楼,能应对各种复杂的地形。
猛士不仅仅用在军队里,还推出了一款民用的M50,2021年正式上市。到2022年,电动版本的M-Terrain也亮相了,拥有四台电机,总功率达1000马力,续航能力达500公里,甚至还能实现“蟹行”等特殊动作,技术水平简单说都赶超不少国外的品牌。这条路子,咱们中国是走“自力更生”的路线,从悍马那儿开始研究,发展速度也挺快,逐渐成为本土军用车辆的支柱。
美国虽然觉得挺困惑,但各自走出路都挺有道理。悍马在世界各地服役好多年了,只不过也暴露出不少缺点。咱们中国选择自己搞,没有跟着别人走,把引进的路子省掉了,省得后头麻烦不断。如今猛士系列在军队里挺稳的,不仅如此,还能出口,顺风顺水。再说美国的JLTV也逐渐成为新的宠儿。这事儿就说明,技术的发展,得结合实际情况来走。悍马的传奇告一段落,新装备的登场让全球军用车的局势变了样,但咱们中国走的自主路线,确实证明了自主创新有多重要。
悍马从红极一时到被逐步取代,中途遇到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油耗太大、防护不够,在激烈对抗中显得不那么靠谱。中国的猛士自2003年起不断改进,逐渐变成了值得信赖的选择。说到底,美国人当初挺纳闷,咋中国没选择悍马?如今想想,可能是因为看清了长远的需求,得自己掌控技术才行。虽然全球60多个国家都装备悍马,但咱们中国走的可是自己的步调,不会盲目跟风。
后来,美国在2017年仍然向海外市场销售悍马,但在国内逐步退出服役。中国的猛士品牌到2022年推出了电动概念车,紧跟新能源的大潮。各自都在不断前进,没人停下来不动。悍马的历史值得回味,不过中国的选择更贴近实际,更符合国情。这件事其实也反映了军用装备升级的道理,不是谁牛,就能全都用上,得看具体需求咋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