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进电影院看赛车电影,吓得我爆米花掉了一手。那引擎声大得,跟东门菜市场五点半大喇叭抢生意似的,耳膜嗡嗡作响,心跳仿佛比赛现场跟着一起飙。说实话,平时我也就爱看看谢霆锋的《速度与激情》,但像《F1狂飙飞车》这种,车贴地、油门轰到底——哪怕你对F1三个字只知道是“啥比赛”,看完脑子里那都是活生生的肾上腺素。
话糙理不糙,这部电影真的就有点“不讲理”——整整156分钟,我以为能困一觉,结果全程不敢眨眼。尤其是那几个弯道过得飞起,隔着银幕汗都能黏在手心。我硬生生被拉进了个车手的世界,每一次撞车、每一个换胎、每一声队友的喊话——都像是给我自己命运加油。影院后排有小男孩,激动地喊“冲啊!”我突然就想起小时候跟小伙伴们骑二八大杠下坡,没刹车,全靠命大溜完一圈的刺激。命是自己的命,车是钢铁的命,那种感觉,这片儿拍出来了。
这个片子的男主叫桑尼。活成我这种四十多岁中年人的一个缩影。你看他,年轻时风光,后头摔了一跤,窝囊了三十年,窝在破货车里睡觉,脏袜子都拿塑料袋扣着。但人家有机会,就还是敢拉出来遛遛筋骨。朋友找上门,其实不是多信任他,就是自家车队要黄了,实在没人顶。顶着破车、带着小年轻、第一场还进不了前十,不服吗?那能咋办,人家桑尼也没空矫情,继续修车、磨合、斗心眼。他虽然满嘴不服软,嘴上嘻哈装混,但比赛一开,那个专注劲儿,啧,真让人服气。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最后决战那场戏。所有观众都屏着气,屁股紧贴椅背,我当时脑子里咯噔一下——原来这个老头子,拼命争的不是面子,是他心里那口气。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我混了这么多年,谁不是被现实摁得抬不起头,可一旦有个机会能证明自己,哪怕老胳膊老腿,也得拾起来发一把狠,才甘心。
你说赛车题材难不难懂?我的英语四级还差八分过线,全程也没听出几个行话。导演很贴心,该解释的都用镜头和解说做出来了,你要愿意,就能跟着看明白,就像打游戏旁边有人给你念攻略。真正让我惊艳的,是大片实拍——那种贴地三厘米机位,轮胎卷泥点子都清清楚楚。还有音乐,我隔壁的姑娘一直拿矿泉水瓶当架子鼓敲桌子,说这配乐带劲得“毛孔都在蹦迪”。汉斯·季默大头衔我听过,但这回真是佩服他,电影院的音响配上赛车引擎,活生生炸了我半边脑仁。
说个小八卦,听说62岁的布拉德·皮特,自己亲自上去开了八成多的镜头。我回头想,这年纪我最多能一个人拎两桶油,还慢慢悠悠地,开F1哪是人干的活?可你看他,呼啸之间,眼神里全是那种“我就是要玩命”的劲头。我要有这么一份热爱,做啥都能咬牙坚持下去。
其实片子里也没拿荣誉当头等大事。有个镜头印象特别深,桑尼已经能站领奖台了,他偏不去。不是他傲,也不是清高,就是因为喜欢——喜欢赛车的味,喜欢和队友角力的过程,又何必争排场?后来我走出影院,点了根烟,看着夜里马路对面那出租车呼啸而过,心里还在寻思,啥叫人生赢家?也许就是一辈子还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管啥别人怎么看。
不过说一句心里话,两个半小时真有点长。前半段我还盯得住,后头屁股快坐麻了。看到很多观众中途去卫生间,回来时一边喘一边埋怨,“咋还不到终点?”要搁我拍,也许剪短二十分钟更利索。气氛确实是满分。票房不算很炸,可是口碑给的是真心。你说这么多钱投进来,能拍出一部没天上飞没炸大楼、就靠人踩油门飙极限的电影,现在电影圈儿真不多见了。
写到这里我还是有点不服气。这年头啥都卷,敢不敢多拍些别拿超能力和噱头唬人的好片子?真心点,实在点,让我这种普通人进场还能找到点被生活青睐的假象。
最后按咱中年人的习惯,得问一句你看这片,哪一场比赛让你直接扣紧椅子?还是说你更喜欢桑尼和谁的对手戏?要不说说,你心里有没有什么“只为热爱、拼了命也得试一回”的事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