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地板上残留着上一场试驾的泥点,玻璃门外投进湿热的上海早晨,展厅的灯罩显得过于明亮——对比着屋里寂寥的人气,倒有些夺目。我接触过很多新锐车企的开场白,大多背书于“革新”、“未来”,但这一刻,玻璃门上的LOGO“极石”,静得像个参加不了自家葬礼的宾客。
很久没人问起极石了。极石01,这辆在去年8月下旬才首发的新车,属于你以为悄无声息下线,却还喘着气的那类品牌。甚至身边熟悉汽车行业的朋友,聊起它时,不是“消失了?”就是“还有货?”在中国品牌迭代速度堪比短视频刷新的年代,极石显得无比不合时宜——除了当年火出圈的“车载厕所”创意(准确说是被戏谑的对象),其他一切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被记住的理由。
故事总要回顾起因。上海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魏桥创业集团牵手,北京汽车制造厂来代工生产,极石一共在全国有17家体验展厅、11家交付中心和11家服务中心。数字不多,诚意也算克制。行业里大都懂,体验中心和实体服务能力不完全等同于幸福感;它们能反映出上游资本意志和下游资源投入,但对于一家新晋品牌来说,更像是避免被公众遗忘的留声机。
要讲证据链,消费市场和品牌生存的逻辑,总不能全靠情怀吊命。极石01均价超30万元,每月交付1200辆上下,在汽车江湖是个“还活着”的数据,但远称不上风光。问题不复杂:技术不独家,市场定位不上不下,产品策略慢半拍,营销一阵风,剩下一个增程混动的“还可以”——放在去年打价格战的2024年还能当个说辞,今年就已经成了孩子堆里最后的糖果,没人想多看一眼。
有意思的是,它并没有大家预期那样,悄无声息地躺进淘汰名单。大家都以为这公司来“骗补”,两年后发现还魂不息,颜值也能打,稳定性又没什么硬伤。如同冷饭偏有人端上桌,极石总能在边缘地带刷到存在感。对外界关于“倒不倒闭”、“值得买不”,老生常谈只剩下困惑。毕竟你问一个法医太多生存性的问题——你得先证明“人还活着”,才能聊遗传病或减肥法。
比如极石01的配置数据,双电机四驱,全系标配,最低续航180公里、最高252公里。在同档位新势力车型里,你很难讲出它的稀缺价值;但相较于比它更高价、更新鲜、功能强、更“有梗”的同行,极石01未必全无一战之力。关键在于,“一战之力”,通常意味着战场变化更快、残酷更多、转机也靠运气多一点。
理性来看,极石一年没有新车型推出,车展也不参了,行业内许多玩家一年能迭代两到三款新车型。大家都说“没更新就是没钱”,其实不是没钱就是没信心,或者两样都差点。这个拖延症在汽车行业基本等同于一份自杀声明,“慢也是一种死法”,在这片田野上倒下的品牌不计其数,每年都有名字消失在技术文档和报废数据里。
可市场就这么分裂:明明销量有缓慢增长——每月一千多台,但毛利支撑不了研发和经营开销。一边是资本焦虑成瘾,一边是消费者“不差那点创新又没什么坏”的心理安慰。车市现在的生存法则晚上都能写成黑色喜剧剧本:要有钱炒噱头,要有本事稳销量;要么像手机厂商一年迭代,绞尽脑汁;要么和极石这样,低调潜行,终归“没死成大新闻”,活成了个笑话。
说到底,汽车行业不比医疗法医行业,死人会被存进冷库,品牌倒下后连块碑都不一定有。你能想到的、数得上的新势力,大多死得都很有尊严——新闻稿剖析,市场情绪哀悼;偏偏有的就拖着喘,最后被外部裁员、内部崩盘、投资人撤资腌成一罐双汇火腿肠。苟活,也是一种活法。极石活着,只是还没被证明“值不值得”。
至于下场如何?答案还挺残酷。单一车型独自撑场,亮点本就不高,产品更新慢,营销水花小,后端供应链虽稳但无新意,风险重重。以前靠增程混动发家,如今新能源产品眼花缭乱,风口反复更替,“稳定”反而成了最不值钱的标签。市场规则在变,没有持续投入“创新”与“变新”,总是变成那句老话:“你不变,世界会变着把你替换掉”。
当然,如果有一天,极石真的消失在名单里,大概率很少人可惜,就像医学院学生走过停尸房,多数人只记得尸体的编号,却说不出那身皮囊的人生故事。活着,在商界远比死亡更需要理由——尤其在卷死所有对手的新能源赛道。
如果你现在还问极石值不值得买,真要说,买不买其实都无关紧要,车只是你与品牌间利益协议的一张签单。但换个角度,假如你是极石的管理团队,你会继续“苟住”,哪怕每月蚂蚁搬家般挣扎着上报销量?还是会选择自我了断,给资本与员工一个明确终局?
活着当然有无数种方式,死法倒也无甚新意。品牌和人一样,终有被世界遗忘的时候。有时专业并不能解答苦难,反倒多了几分凄凉。你认为什么才应该是一个车企“活着”的意义?这种被遗忘的活法,又该被如何对待?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