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了?韩国4800公里续航电池横空出世,真能让固态电池下岗吗
01
我得先说句实在话,最近说换车的人又多了。
有的觉得纯电现在开着还行,就是听说新电池又要换代。
什么4800公里,一次充电从北京跑到拉萨还没电低警告。
韩国那边的科研团队,上来就扔了个大招。
这不是一般的突破。
实话讲,干了汽车十几年,第一反应是:真的有这么玄乎吗?
先慢慢拆。
02
说人话,这次韩国玩的是硅基电池。
4800公里,真不是随便喊口号。
回头一看细节,原理还挺有意思。
他们没用我们见惯的那套石墨负极,而是上了个大招——全硅负极。
关键是电池充电时,硅会膨胀差不多三倍。
以前都被这个毛病卡死。
韩国浦项科技大学那一群人,研究了个模仿蜘蛛网结构的弹性粘合剂。
大概就是在电池微观层面织张网,撑着那颗膨胀到变形的负极,不让它随便炸裂。
再加一点纳米孔隙,腾地儿让硅本身能呼吸。
实际操作下来,硅材料储能直接到了4200mAh/g。
打个比方,就是你家用一瓶水装一升,现在能挤下十升。
看着很唬人。
顺便说一句,电池体积小了40%。
有人在想,以后电池直接“焊死”在车身钢板里都不是事。
底盘平不平,搞不好也没人关心了。
但你问我这是不是终极武器,其实远没完。
03
固态电池怎么说?
这两年行业内都在吹。
三星SDI说900Wh/L,丰田喊2027年大规模上车。
大家都以为千公里续航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
韩国这波突然来了个4800公里——确实让固态看着有点尴尬。
但真到落地那天,毛病真不少。
固态电池成本比现在高太多。
特意查了下,三星那套银贵金属一上,造一台车能多花上万块钱。
丰田的生产线得全程氩气保护,不然空气进来就废了。
听着像是讲科幻,实际是养个病号。
硅基电池也不是全优。
想跑满4800公里,充一次电得五小时,还要求120千瓦的超充桩。
普通小区,有几个愿意为你铺这么高级的设备?
再往深讲,硅材料做出来,比炼钢都费能耗。
你说这环保账怎么算得过来?
有点不现实。
04
谁能真正吃到红利?
我觉得到最后,三大问题绕不开。
第一,充电网络。
续航再高,快充跟不上,电动车底子还是慌。
中国现在的充电桩、光储充一体化布局,已经可以说是全球第一。
韩国4800公里要真想让大家心动,还得补快充这块短板。
第二,材料还卡着脖子。
硅矿储量全球都多,可想要造出高纯度材料,还得看中国和日本的脸色。
中国合盛硅业,日本信越化学都拿着一手好牌。
韩国这波想量产,也得打声招呼。
第三,老百姓到底信不信。
实验室数据好看是一回事。
我身边不少朋友,问起来其实就仨:
冬天续航缩水多狠?
出事了安不安全,会不会爆?
电池换起来是买车,还是买房?
当年“永不起火”的梗,至今还有老铁心有余悸。
05
有朋友问我:是不是等韩国这波电池量产才值得买车?
老实说,未必。
技术每年都在变。
资本爱讲故事。
可真正能让人省心用车的,不一定非得追所谓4800公里。
你帮我想想,一口气跑5000公里,有几个人愿意不开冷气、不停车,一路憋到没电?
我反而更关心,冬天早上电不掉一半,换电池时钱包还能有点底气。
对吧。
行业里有电池工程师和我聊起过:
“最牛的不是PPT电池,是你家门口随时能换、能充,冬天开着心里不慌的那种。”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比亚迪刀片电池,不也早在实验室见高续航了?
中国现在全球63%的电池专利,真正能让我们用车无忧,还是靠这些日复一日的“小进步”。
我是真心希望,别被韩日那边的发布会晃了脑袋。
等到量产硬碰硬交付,才是最后真章。
喜欢科技的可以等等。
琢磨省心的,其实现在买电动车还一样值。
有啥更想不明白的,后台随时留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