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一纸新规,直接把车企们玩得风生水起的隐藏式门把手,给架在火上烤了。
这事说来挺有意思,那些为了追求"科技感"把车门把手藏得亲妈都找不着的设计,现在终于要迎来行业大考。
记得第一次见到特斯拉Model 3那个电动伸缩门把手时,我围着车转了足足三圈,愣是没找着开门的地方。后来才知道要按压车门某个特定位置,才能触发机关——这要是在紧急情况下,估计能把救援人员急出心脏病。
更离谱的是某些造车新势力的设计,直接把门把手做成触摸感应区,下雨天手上有水就经常失灵,活脱脱把开门变成了玄学。
但说实话,门把手藏不藏都是表面功夫。真正要命的是那个藏在电子系统里的车门解锁逻辑。
去年深圳那起电动车起火事故还记得吗?碰撞后全车断电,救援人员拿着破窗器干着急——因为所有车门都处于电子锁定状态。
这时候再炫酷的隐藏式把手都是摆设,毕竟连最基本的解锁功能都保障不了。
问界M8那个设计就挺聪明。既保留了传统门把手的物理结构,又在每个车门单独装了备用电源。平时用电子解锁显得高级,真要遇到紧急情况直接拽把手就行。
这种"双保险"思路才是正道,既不影响装逼又保住了性命。反观某些品牌,为了追求极简设计把车门搞得像太空舱,结果,用户手册得专门用三页纸教人怎么开门。
说到车内开门方式就更魔幻了。现在满大街都是那个小小的电子按键,配上英文标识"Door Open",我丈母娘第一次坐我车时,研究了十分钟愣是没搞明白,怎么下车。
后来才发现,座椅旁边藏着个应急机械开关——这设计简直是在和用户玩捉迷藏。
最绝的是,某款售价大几十万的豪华电动车,居然把车内开门键做成触摸屏上的虚拟按钮,死机了就等着在车里过年吧。
其实工信部这波操作早该来了。现在汽车设计圈有个怪现象:工程师们为了KPI拼命堆砌所谓"创新设计",结果把最基本的用户需求 都给创新没了。
就像把空调控制集成到中控屏里,美其名曰"智能化",实际开车时调个温度得戳半天屏幕。这些反人类设计能流行起来,说到底还是行业缺乏强制性标准约束。
未来汽车门把手可能会呈现三种趋势:
一种是像奔驰EQ系列那样的半隐藏式设计,保留物理结构的同时融入电动功能;
另一种是大众ID.系列的可弹出式把手,平时隐藏需要时自动伸出;
最保守但也最稳妥的,就是直接回归传统外露式把手。毕竟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还是简单粗暴最管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沃尔沃,人家在安全方面从来不屑玩花活。他们的车门永远保留着明显的机械解锁装置,连颜色都特意做成醒目的橙色。这种对安全的偏执值得所有车企学习——在保命这件事上,再多的冗余设计都不为过。
现在最期待的是,新规能对车内开门方式也做出明确要求。那些把开门键藏在二级菜单里的设计,简直是在挑战人类的耐心极限。
理想状态应该是像飞机逃生舱门那样:正常情况下一键操作,紧急情况下直接暴力破解。毕竟汽车首先是交通工具,其次才是科技产品。
话说回来,这次新规公示期要到明年六月,估计各大车企的设计部门这会,正连夜改方案呢。建议他们多去急诊室转转,看看那些因为打不开车门耽误抢救的案例。
有些设计上的"创新",真的不如老老实实把基础功能做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