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2006年的劳斯莱斯幻影,挂着“晋A99999”这种近乎神话的连号车牌,起拍价154.4万元,不到当年落地价的一半,法院拍卖页面却迟迟不见出价。截至10月12日,围观超4000次,200多人设了提醒,但真正愿意按下“出价”键的,一个都没有。
这辆车不是孤例。近年来,司法拍卖中类似的豪车屡见不鲜:粤B66666的宾利、浙A88888的迈巴赫、沪B88888的保时捷……它们曾是身份的图腾,如今却在拍卖页面上“晾”着,一次次流拍,或最终以远低于评估价成交。围观者如潮,出手者寥寥。这背后,不只是车的事,而是一场悄然发生的价值迁移。
曾几何时,一辆豪车,尤其是配上“88888”“99999”这类车牌,是生意场上的通行证。它不只是一台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语言——无声地宣告着财力、地位与人脉。那个年代,BBA是“成功标配”,开一辆宝马3系,都能在饭局上多几分底气。车牌越“靓”,越像一张镀金名片。
但今天,这套语言正在失效。
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90后明确表示,不会为特殊车牌支付额外费用。一位二手车商坦言:“以前连号车牌能加价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现在?没人接盘。”这不是因为大家买不起,而是越来越多人开始算一笔账:这辆车买回来,每年要花多少钱?保险、保养、油耗、停车、限行……一辆6米长的劳斯莱斯,不仅需要A1驾照,日常使用更是寸步难行。而那块象征“尊贵”的车牌,拍卖后还用不上,得重新上牌——所谓的“符号价值”,在现实面前,轻如鸿毛。
更深层的变化,发生在年轻人的消费逻辑里。
调研显示,30岁以下的购车者中,超过70%将“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列为首要考虑因素。对他们而言,车不再是身份的延伸,而是生活的延伸。他们更关心:这车能不能自动泊车?语音助手灵不灵?座椅有没有通风加热?能不能外放电露营?比起“开出去有没有面子”,他们更在意“开起来舒不舒服”。
“34C警告”成了社交圈里的玩笑话——开宝马3系、奥迪A4、奔驰C级来相亲?可能连第一轮筛选都过不了。不是车不好,而是它代表的那套价值观,已经过时了。年轻人不再为“车标”买单,他们说:“车标溢价除以智能水平,等于智商税。”
市场早已给出回应。奔驰2024年在华销量下滑6.7%,利润暴跌28%;宝马、奥迪也纷纷降价求生。与此同时,小米SU7上市首月订单破10万,问界M9月销过万,平均售价超50万,主力买家正是85后、90后。福建一家亏损千万的豪车4S店,干脆被华为接手,转头卖起了蔚来。经销商最现实:哪儿有利润,就往哪儿走。
这不仅是品牌的更替,更是价值体系的重构。
过去,我们用外在符号确认自我——车、表、包、房,都是“我是谁”的注解。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内寻找答案。他们不再需要靠一辆车来证明自己,而是更关注这辆车能不能真正服务于生活。一辆车,如果只能看、不能用,那它就不是资产,而是负担。
司法拍卖中的豪车困境,正是这种转变的缩影。法院给出的评估价,往往还停留在“品牌+车牌”的旧逻辑里,而市场已经转向“使用成本+实际体验”的新标准。评估价193万,起拍154万,看似便宜,但买家清楚:接盘之后,等待他们的可能是高昂的维护成本、繁琐的过户手续,甚至潜在的法律风险。与其买一个“面子”,不如买一辆真正好用的车。
这辆车最终会不会成交?也许会,但大概率是以远低于起拍价的价格,被某个车商或收藏者捡漏。它不会再出现在矿老板的 driveway 里,而是可能被拆解、翻新,或干脆成为某个展厅里的“话题展品”。
而我们,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不必再为“看起来成功”而焦虑。真正的体面,不再是别人眼里的车牌和车标,而是自己心里的踏实与自由。
当一辆劳斯莱斯都无人出价时,或许我们该庆幸——那个靠符号堆砌身份的时代,正在过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