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风潮蔓延到北汽,周加班50个小时是否必要?

加班风潮蔓延到北汽,周加班50个小时是否必要?-有驾

车海战术、缩短车型开发周期由吉利发起,奇瑞成重要追随者,如今这股行业风气也影响到了相对“佛系”的北汽。近两年的北汽,“986”已经成为很多研发工程师的常规工作作息,更有甚者,达到“9117”,除了睡觉,其它时间基本贡献给了单位。

如此内卷,并没有换来新车的热销,大多数车型市场表现都相对沉寂。虽说车型变多了,北汽整体销售数据、高管们的业绩更拿的出手了,但相应的代价是——牺牲基层研发人员的个人时间。

大大牺牲个人时间

7月末,正值车企放高温假时期,李萌所在的北汽研究院科室,一周人均加班达到20小时,其它科室甚至有人一周加班时间达到50小时。

现在的李萌,早九晚八已经是常态,项目紧张的时候,甚至早9点到晚上11点都在公司上班。这种工作节奏,对于已婚人群来说,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留给家庭。

和一些人们所想的加班时候可以摸鱼、表演式加班不同,北汽推新节奏加快后,在人员数量不变情况下,赶流程只能夯时间。

而落到具体员工个人身上,很难对这种加班风气“say no”,因为若是频频拒绝加班,不仅升职加薪此类事项不会落到自己身上,还会被上级认为工作态度有问题。

加班风潮蔓延到北汽,周加班50个小时是否必要?-有驾

对于很多员工来说,加班并非那么难以接受,若能多劳多得,大家也乐于加班。如互联网大厂字节跳动,能为周末来上班的产研岗位人员提供双薪,很多毕业生在周末无活动安排情况下,也愿意去上班多赚取生活费。

如今的北汽情况已有所不同,李萌已在北汽工作10余年,她当初刚进入北汽的几年还能拿到加班费,后来,北汽研发部门也变成了无偿加班。

对于不算卷的北汽为何工作强度也变得如此之高,北汽一位高层对《车圈纪事》:“现在行业整体都很卷,我们也只是跟随者,现在汽车开始消费电子化,研发周期缩短,过去要24个月,现在要18个月,为赶进度只能加大工作时长。”

加班未换来车型成功

通过多出车型在市场上找存在感,成了部分车企的普遍做法,北汽也不例外。李萌告诉《车圈纪事》,目前算上只是配置更新的小改款在内,他们在研车型一共有40多个,当前着重开发的是一款MPV产品。

2023年之前,极狐旗下只有阿尔法T、阿尔法S两款车。如今,极狐在售车型共有6款,后续极狐S3、极狐T1也会开始正式售卖;2023年后,加上增程式,北汽越野新出车型也达到了4款。

加班风潮蔓延到北汽,周加班50个小时是否必要?-有驾

根据官方公布数据,今年上半年,极狐共销售5.5万辆,同比增长211%。虽然销量数据颇为亮眼,但眼下的极狐,仍然面临与三年前同样的问题,旗下无一款今年以来平均月销超过4000辆的车型。也就是说,尽管推出车型多,但是无一款能够热卖。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2022年后的极氪与奇瑞品牌身上:虽说问世的新车多,但却没有一款能够走量。相比之下,有着更多互联网基因的理想与小米开发新车更为克制,新车型热卖的几率远远大于上述提到的几家车企。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新推车型并没有带来可观的效益,那么是否有必要发起、或是跟随去卷工作时长?能否减少车型的开发,相应给员工留出更多个人时间、留给家庭的时间?

内卷式竞争何时终结?

2024年,全国共推出202款新车,以“车海战术”获取存在感的同时,新车淘汰率也相当高,只有6%的新车才能达到月销破5000。尽管大部分新车都未能获得市场认可,但到了2025年,国内车企产品迭代反而进一步加快,仅上半年,全国推出的新车就有150款。

车圈人工作时间延长,是因为所在企业推新车数量更密、节奏过快,但结果却是——员工如此牺牲个人时间加班开发出来的新车,却未能在市场上激起水花,很快就失去关注度。而在行情下行环境下,全中国每年是否需要如此多新车?

不可否认,比亚迪掀起的插电混动技术、华为引领的智能化技术,的确加强了中国汽车品牌的竞争力,让中国车企在全球相关领域都获得领先优势。但如今车企开发的新能源车,三电系统已经平台化,更多只是智能化、内饰的升级,创新也只是在使用场景方面这类微创新。

加班风潮蔓延到北汽,周加班50个小时是否必要?-有驾

也就是说,无论是汽车行业层面还是所在企业层面,北汽员工密集加班所开发的这些新车,并未有太多实质性的创新。

如此一来,推新数量和步伐加快意义又何在,莫非正因为自主品牌亏损、新车销量不佳,才更要推新显示这家企业、尤其是企业领导层有所作为?

不过客观来说,内卷是目前汽车行业普遍问题,北汽只是跟随这种风潮。“得大家都不卷才行,其实内卷消耗的是整个社会”一位车企内部人士感叹。

不同于人员流动性较大的民营企业,李萌说她十几年来没想过离开北汽,是因为这里有相处十几年的同事,大家彼此互相帮助,同事们关系和谐,让她很有归属感。

更讲究合规性、人性化的国企,员工每天感受到的并不是冰冷的竞争,还有同事间的互助互爱、自己不是超出一定年龄就被驱赶走的工具。但在工作时间安排上,也是否能贯彻人性化,率先对不理性的行业内卷说“不”?

(文中李萌为化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