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王晓秋预计2030年我国新能源渗透率将升至70%,燃油车虽萎缩仍有市场,混动纯电燃油三路线将共存

开口说话的是我朋友小李,正在纠结买哪款新能源SUV:这纯电偏郊区的续航真心捉急,混动又怕维修成本高。他这话让我想到刚听到的一个消息——上汽集团王晓秋预计,2030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会达到70%,剩下的燃油车市场虽然萎缩,但还会有一部分死忠粉。

70%,数字得用点心,毕竟王晓秋的话是从行业内部得来的,但毕竟汽车市场受政策、技术、用户接受度等多方面影响,这个70%还是估算,有点样本少的感觉。其实我倒觉得,这估计是标配目标,罢了。

上汽集团王晓秋预计2030年我国新能源渗透率将升至70%,燃油车虽萎缩仍有市场,混动纯电燃油三路线将共存-有驾

话说回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上次去4S店,看了比亚迪汉和丰田凯美瑞混动,价格差不多,但日常用车体验差别挺明显。汉的电池不依赖加油,起步和中途加速都明显轻巧灵敏;凯美瑞混动起步虽爽,可中后段动力传递频繁用油,表现没纯电那么平顺。你看,这就是典型的新能源与燃油技术实操的差别。

为什么混动还得被看重?我理解是续航焦虑的现实版。纯电车用座头鲸的电池比喻就像是,你以为冰箱里有冰棍儿,其实你只能吃到60%冻住的那部分,冬天或者远郊会急需加大冰块的时长。混合动力就像早年手机双卡双待,你不确定主卡信号好用,就多备个备用。供应链上,纯电车缺少关键原材料,比如锂和钴,价格偶尔暴涨就像买菜碰上价格逐天飙升的韭菜,不容易掌控,研发生态和原材料稳定供应,这是一条复杂的路径。

上汽集团王晓秋预计2030年我国新能源渗透率将升至70%,燃油车虽萎缩仍有市场,混动纯电燃油三路线将共存-有驾

供应链方面,咱得认识一个生活常识——做一道家常菜,材料新鲜且稳定,出锅才叫靠谱。网络供应链也是。原材料涨价,零部件就跟着贵,研发也得舒缓调整,不能盲目往前冲。就像我上次和车间主管聊,他说:本来三小时能单车装好,现在材料变贵还要换供应商,整套节奏都乱套。所以研发流程往往要设计缓冲和备选方案,不能像跑火车一样一条道飞奔到底。

其实刚开始我以为2030年70%新能源是铁板钉钉的,但仔细想想,毕竟燃油车也不是说没理由活得下来——毕竟部分偏远地区和专用车的后市场需求还很硬。咱们不能一刀切,这点我是后来澄清的。新能源的普及是大趋势,但燃油车剩个30%左右,算是市场残留与等待调整期的表现。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具体区域差异会不会让这一比例有大幅波动?比如西部边远和东北老工业区,新能源替代速度会不会更慢?

上汽集团王晓秋预计2030年我国新能源渗透率将升至70%,燃油车虽萎缩仍有市场,混动纯电燃油三路线将共存-有驾

说回我朋友小李的疑惑,混动、纯电到底该怎么选?我问他:你平时跑长途多,还是市区近距离?他说半半,我就建议他考虑混动,加长续航,且加油站遍布多。几个朋友开纯电的告诉我,充电桩还不是随处可见,尤其小城市。价格上,两款同级车的购置成本差了个5万块左右(体感),这差价随着变动和电费变动,实际用车成本会很不一样。简单心算哈,假设7元一升,平均油耗7L/百公里,跑1万公里,油费就得4900元;电费按1.2元/度,消耗20度,才2400元左右,这背后差的可一不是小数。

售后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修理工告诉我,混动系统复杂,几年后维护成本估计比纯电高个20%-30%(样本有限),但对用户来说,修车不频繁,旁边能找到修理师傅才叫方便。相较于部分新晋纯电品牌,维修网覆盖没那么广泛,用户心里就会有点忐忑。

上汽集团王晓秋预计2030年我国新能源渗透率将升至70%,燃油车虽萎缩仍有市场,混动纯电燃油三路线将共存-有驾

前几天车展上,一个供应链老朋友说了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新能源车优先推服务链,才不是简单换个电池就完事。我当时没细想过,到底怎么把供应链和服务链打通,有没有可能发展成新的汽车服务生态圈?这段先按下不表,总觉得背后大有文章。

换电、充电一大堆选择是不是太繁琐了?有点嫌麻烦的我就在想,车企下场和供应商仅仅是比拼零部件质量和电池能耐,未来还得拼场景的匹配和用车便利度。这其实和做饭买菜差不多,好的食材不代表做出来的菜好吃,得懂怎么搭配。

上汽集团王晓秋预计2030年我国新能源渗透率将升至70%,燃油车虽萎缩仍有市场,混动纯电燃油三路线将共存-有驾

最后反正我还是爱研究这些走心的细节——比如一台车的方向盘回馈,按钮手感,甚至车内的塑料味儿。如果2030年新能源真占七成,咱们普通人买车时,除了续航和价格,服务、维修网点、用车惯这些能不能更接地气一点,才是关键。你说呢?这燃油车的坚持残存,是不是跟咱们老家守着一口老井有点像,舍不得丢,却也得面对干涸的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