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常乘客计划”,更多人化身“地铁侠”

话说,地铁这玩意儿咱们都不陌生吧,各路上班族、学生党、追星女孩、熊孩子家长,几乎每天都在这条城市动脉上来回奔突,人生百态一道都不少,估计你我都早已是“熟练乘客”了。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坐地铁其实也能“英雄附体”?别不信,杭州田梦涛就活脱脱当了一把“地铁侠”,还收了锦旗挂朋友圈,成了不折不扣的地铁灭火战神——你说这事儿玄不玄?

那天,周末上午,田梦涛带着家人一路轻松,地铁刚到西湖文化广场,一声爆炸劈头盖脸就来,背包冒烟、火苗乱窜,整个车厢立刻鸡飞狗跳——关键时刻,田梦涛凭借安全培训的老本事,一眼认出这锂电池要“闹事”,呼喊大家去按报警按钮,自己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抄起灭火器,对着火根就喷了过去。

潮声丨“常乘客计划”,更多人化身“地铁侠”-有驾

不到2分钟,问题就解决了,围观群众一片惊呼,微博上“地铁侠”称号也安排上。

可你说,这算是幸运巧合?还是给地铁安全敲了个警钟呢?我琢磨着,哪怕每次都能有“田梦涛”在场,毕竟这属于可遇不可求吧。那以后要是再有闪燃瞬袭,难不成还得靠运气等“英雄”恰好在场?

这么想想,就能明白为啥各地地铁最近搞起了“常乘客计划”——不单把你我这种经常坐地铁的人按票优惠给你灌点福利,更是要把这些“铁杆用户”升级成地铁运营的“编外安全员”,关键时刻能顶上,平时还能反馈意见、帮搭把手。

这概念,你要说新嘛,说不上新,重庆那边2018年就搞起了“常乘客”培养;但你要说彻底落地到全国地铁,每个城市都把乘客拉进地铁生态,那的确有看头。

为什么呢?其实地铁有个天生的“空白时间”,你仔细琢磨下,车厢里出事,通知工作人员、急刹、靠站、开门、疏散,这操作流畅了也得2分钟。正常运营高峰时,一名安全员还不一定每趟车都能分到,你算算,想让人力现场部署无死角,真不是件小事。

潮声丨“常乘客计划”,更多人化身“地铁侠”-有驾

这时候,多一批懂点安全知识、脑子灵光反应快的铁杆“常乘客”,就相当于多了无数个隐形小救火员,哪里出情况,哪里就能多拖上一点宝贵时间。

重庆搞得最起劲,也最有“数据流”:18万人报名当上“常乘客”,各种线上线下培训295万次,日常小程序反馈突发事件上千件——别小看这些数字,关键时候这就能填补安全员难以覆盖的盲区。

潮声丨“常乘客计划”,更多人化身“地铁侠”-有驾

是不是谁都能当“常乘客”?其实还真不是。你得志愿加入、愿意学习应急技能、会用“鸡毛蒜皮”的日常发现问题、提交反馈。

这群人说起来跟咱们一样,普通到每天都刷地铁卡。

但当你在电梯上见有人摔倒第一时间去摁急停,或者看到有人晕倒还会冲上去帮两把,你就已经是“主人翁”气质显露无疑了。

潮声丨“常乘客计划”,更多人化身“地铁侠”-有驾

很多人说,你搞“常乘客”,还是得把好处先放在桌面上——杭州就直接玩票优惠:自然月50元以内9折、50元以上7折、100元以上直接打五折,再有公交、地铁、水上巴士一起联动,省钱不费力。

你算一算,一个通勤族,早晚各坐一趟地铁、转一次公交,本来花6块,优惠下来连个煎饼都买不了,这钱是真诚。

但光省钱不行,还得让你做这件事有点“成就感”和乐趣。

积分制、活动赛道都安排上,重庆那边“走进车站”的活动火到6人抢一个名额,积分更是让你有点现实中的游戏闯关味。

每期荣誉卡还印着“平凡的你,都是英雄”,搞个专属票卡,心理归属占满小心思。

其实有时候你坐地铁遇到这些暖心细节,哪怕只是毕业季听到一句“后浪总会入海,青春不说再见”,晚上演唱会回家地铁延点陪你到最后一站,或者落雨天免费彩虹伞等你借——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小温度,就潜移默化把你拉进了城市“守护圈”。

人家陈月芬干了1年志愿者后都说,地铁让她想做点什么,成了这座城市小小守护者。

说到底,都市轨道交通早就进入“大客流时代”,“常乘客计划”这条路子,怎么扩展怎么玩花样,还得看各地脑洞。

所谓“新的轨道综合运营模式”,不只盯着交通线,还得围绕站点做文章。

你是不是觉得地铁站就是个单调的上下车场?

人家苏州已把广济南站变成了全国首个地铁里的社区食堂,日均卖饭两千多份;重庆把动物园主题IP包进站点,连萌娃都坐着地铁直奔“大熊猫泡泡”,整个人数、流量、消费都串起来了。

更进一步,商业、文体、生活服务都能卷进地铁空间,站点不仅仅是用来乘车,甚至直接变成生活半径的场景中心。你逛个展演、健身、买点早餐,都能和地铁联动,这“常乘客”反而成了“常生活者”,黏性自然只涨不减。

群体扩散之后,互动粘性还得靠活动撑起来——重庆那边直接让“常乘客”参加测试题、走进轮乘室,甚至把车站布置权交给这波人,谁有好点子就能上墙出彩。

动物园站点的大熊猫、李子坝的穿楼单轨,这些有点文旅味道的“新场景”,也都是乘客主观想象变成现实的例子。

你会发现,“常乘客”不再只是票务用户,而是实际参与了城市轨道文化的搭建和运营。

有点像:“我们的地铁,我们做主,我们也能救场。”

可能有人还觉得这玩法离自己很远,其实你看车厢里那种“热心大婶”“见义勇为小伙”“医护背景的叔叔”跳出来帮两把,这就是“常乘客”群防群治的生态雏形。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超级英雄,但只要你多做一点小事,你也可以在关键时刻守护更多人。

城市有了这层自发安全的机制,地铁运营不只是靠规划和管理,更靠每个普通人的参与和共治。

社会韧性、城市温度、公共安全,就是在这些悄无声息的小动作、小互动里,被一层层夯实起来。

“地铁侠”这一面锦旗,其实也该属于所有那种愿意打破无关、敢于发声、主动卷入公共事务的乘客们。

但回头说,未来的“常乘客计划”,终归还有两个大坎需要踩:这队伍怎么才能越来越大?又怎样让作用最大化,不仅止步于安全,也能被纳入地铁场景的设计和服务?

一边是要靠票价优惠、场景创新“拉人”,一边要把各类乘客都融进地铁运营生态,别仅限于通勤党、学生党,还能包括沿线商圈用户、文艺活动参与者——甚至游客都能成为常乘客的“花式成员”。

另一个方向,就是怎么让“常乘客”更有参与决策的可能。

车站改造能集思广益,服务升级能够有乘客反馈,说不定哪天咱们参与投票决定路线命名、备品添置,地铁就变成了“社区版市政”,营造出来的新型组织活力和互动感,谁还会说地铁只是个冷冰冰的公共交通?

话说回来,整个“常乘客”计划的实质,就是把更多看似无关的个体聚焦到城市运行的主干线上,让城市更有机,也更能自我修复。

潮声丨“常乘客计划”,更多人化身“地铁侠”-有驾

前景广阔,但千头万绪,说到底,还是得一砖一瓦往前搭。有优惠、有活动、有参与机会、有荣誉感,更有社会责任,不只帮解决乘车安全,更把城市人文、生活服务、社区互动都连成整体。

潮声丨“常乘客计划”,更多人化身“地铁侠”-有驾

有一说一,这条路咱们刚刚出发,还有不少坑要填,但不试试,怎么可能养出属于中国地铁的“地铁侠联盟”?

下次您家路遇异常,别慌,想起自己也是常乘客的一员,关键时刻能顶上一把,说不定下一个锦旗,就是为你准备的。

你怎么看这“常乘客计划”?你愿意成为城市新一代“地铁侠”吗?留言板等你的故事。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