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买车,咱们心里都有一杆秤,特别是现在,支持国产车的呼声越来越高,这绝对是件好事。
看着大街上跑的国产车越来越漂亮,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心里那份自豪感是实实在在的。
但是,在网上总能看到一些声音,提醒大家说,有一种国产车千万不能碰,尤其是那些纯烧油、还用着双离合变速箱的车型。
这话一出来,不少准备买车的朋友心里就犯嘀咕了,这说的是真的吗?
好好的双离合,怎么就成了国产车的“雷区”了呢?
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看看这个说法在今天还站不站得住脚。
咱们先得承认,这个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它确实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里,部分国产车主遇到的真实问题。
以前大家抱怨国产双离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开起来的感觉不太好。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你在路上开着车,想超个车,一脚油门踩下去了,心里想着车子应该“嗖”地一下就往前窜。
可结果呢,发动机声音倒是大起来了,嗡嗡作响,但车子好像没反应过来,愣在那儿一两秒,甚至更久。
就在你觉得奇怪,甚至有点泄气的时候,变速箱好像突然睡醒了,猛地降个挡,动力一下子全涌上来,车子“Duang”地一下往前冲,人也被狠狠地推了一下。
这种体验确实很糟糕,感觉车子跟自己不合拍,你让它往东,它非得先原地踏步两下再往东,这种人车之间的“沟通障碍”,让驾驶的乐趣大打折扣。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也不复杂。
双离合变速箱本身是个好东西,换挡快、传动效率高,理论上能省油。
但它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变速箱和发动机之间的匹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软件调校”。
这就像是两个人跳舞,光是两个人都会跳还不行,还得有默契,步调得一致。
早些年,咱们国内一些车企,发动机和变速箱可能是从不同地方采购来的,然后自己进行匹配调校。
这个调校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当时,这恰恰是我们的短板。
所以就出现了发动机已经准备好发力了,变速箱却还在“思考人生”的尴尬局面。
特别是在城市里堵车,走走停停,频繁在一二挡之间切换,早期的干式双离合因为散热问题,更容易出状况,电脑为了保护变速箱,就会限制它的反应,开起来自然就感觉顿挫、迟钝了。
第二个被大家诟病的问题,就是维修保养的费用。
有车主反映,自己的国产车双离合坏了,去修车厂一问,换一套离合器片要三四千块钱,心里咯噔一下。
可一打听,像大众的帕萨特、迈腾这些合资车,同样是换双离合的离合器片,可能三千块钱就够了。
这就让人想不通了,按理说国产车的配件不应该更便宜吗?
怎么反而比合资车还贵呢?
这其实是一个市场规模的问题。
咱们想想,大众的“TSI+DSG”这套动力系统用了多少年,装在了多少款车上?
从高尔夫到迈腾,满大街都是。
这么大的保有量,意味着它的零配件需求量非常大。
工厂可以大批量生产,单个零件的成本就被摊薄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而且,因为车多,市面上各种副厂件、拆车件也多,修车的地方也都会修,形成了充分竞争,价格自然也就更透明、更便宜。
反观那时候的国产车,市场还比较分散,各个品牌、甚至同一品牌不同车型的变速箱型号可能都不一样,配件不能通用。
这样一来,每一种配件的需求量都不大,厂家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单个零件的成本就高,卖到消费者手里自然就贵了。
这就好比你去买东西,买一件和批发一百件,单价肯定是不一样的。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那国产的双离合燃油车确实不能买?
先别急着下结论。
上面说的这些,更多的是对五到八年前,甚至更早时期国产车状况的描述。
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过去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国产车企们有没有解决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解决得相当不错。
首先,在驾驶感受上,如今的国产一线品牌,像吉利、长城、长安、奇瑞等等,早就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它们投入了巨额的资金搞自主研发,建立了自己的动力总成研发中心,并且大量使用了散热性能更好、更可靠的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在最关键的软件调校上,更是下了苦功夫,积累了海量的路试数据。
现在你再去开一台主流的国产新车,比如吉利的星瑞、长安的UNI-V,你会发现它们的双离合变速箱非常“聪明”,换挡平顺又迅速,深踩油门时降挡也非常果断,那种恼人的延迟和顿挫感,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历史。
可以说,在机械素质和驾驶体验上,它们已经完全有底气和同价位的合资车型掰手腕,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超越。
其次,关于维修成本的问题,也随着国产车市场占有率的飙升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50%,占据了半壁江山。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像哈弗H6、长安CS75 PLUS这些“国民神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保有量上去了,零配件的供应链自然就成熟了,生产成本降低,市场价格也随之下降。
现在去修一台主流的国产车,你会发现配件的价格已经非常亲民,维修的便利性也大大提高。
当年那个“配件比合资贵”的怪圈,正在被彻底打破。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车企并没有停留在追赶的脚步上,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聪明的赛道——混合动力。
当很多人还在纠结纯燃油车的双离合好不好用时,我们的车企已经通过“油+电”的组合,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燃油车的痛点。
比如比亚迪的DM-i、长城的柠檬混动DHT、吉利的雷神混动,它们通过电动机的加入,在车辆起步和低速行驶时,主要用电驱动,完全规避了变速箱在低速蠕行时可能产生的顿挫问题,带来了堪比纯电动车的平顺和安静。
而在需要急加速时,发动机和电动机又能协同工作,提供强劲的动力。
这种技术路线,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驾驶品质,还非常省油,可以说是实现了“鱼与熊掌兼得”。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补短板”,而是在一个新的领域建立起了自己的优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