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着金汤匙出生,大概说的就是极星汽车。
它背靠吉利与沃尔沃,妥妥的“车圈顶级富二代”,头顶光环就在纳斯达克敲了钟。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它会是特斯拉的终极对手,结果呢?现实反手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今年上半年,极星在国内就卖了可怜的69台车,到了六月份更是惨到只剩6台。车卖不出去,亏损的口子却越撕越大,净亏损额飙到了吓人的11.93亿美元。
八年,弹指一挥间。那个曾经想卖到百万的“北极星”,现在暗得快要从夜空里消失了。
就连吉利大家长李书福都忍不住吐槽,说极星现在的存在感,低到连个负面新闻都掀不起一点水花。这场从云端到谷底的自由落体,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花钱的速度堪比印钞机逆转
新势力造车不赚钱是常态,但亏成极星这样的,真是活久见。
翻开它的账本,那一串串冰冷的数字,看得人心惊肉跳。从2020年到2024年,短短四年,极星累计亏损超过51亿美元。光是2024年这一年,就烧掉了20个亿。
最讽刺的是什么?砸了这么多钱,市场根本不认。去年,极星全球总共就卖了4.49万台车。你拿计算器简单按一下,就能得出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结论:
每卖出一辆车,极星就要亏掉超过4万美元,换算过来就是30多万人民币!这哪是卖车,这简直是在送钱,还是倒贴一台车求你收下的那种。
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到去年底,极星的总资产是40.54亿美元,总负债却高达73.83亿美元,早就资不抵债了。去年有媒体报道过,新能源行业的平均亏损率大概在15%,而极星,早就把行业平均水平甩得没影了,当之无愧的“亏损之王”。
自己把自己玩懵了
财务崩盘的背后,是战略上的彻底混乱。极星最大的问题,就是从头到尾都没想明白,自己到底要干嘛。这种混乱,直接就体现在它那反复横跳的产品定位上。
故事刚开始,极星给自己画的饼特别大。2017年,首款车是混动跑车极星1,上来就定价145万,比当时顶配的特斯拉ModelX还贵10万,直接给自己贴上了“最贵新能源”的标签。
不仅贵,还玩限量,全球一年只产500台,把稀缺感和饥饿营销玩得一套一套的。
这个开局,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碰瓷老大抬高身价,限量制造话题,混动还能避开早期纯电技术不成熟的坑。可市场不是商业计划书,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极星1因为价高、牌子不够响,被疯狂吐槽。至于具体卖了多少,官方从来没公布过,但那每年500台的限额,八成是从来没卖满过。到了2021年,这车就草草停产了。
第一次冲高失败,极星立马掉头,想靠走量的极星2翻盘。2020年上市的极星2,不搞超跑了,摇身一变成了对标特斯拉Model3的纯电轿跑,价格也“亲民”到二三十万。
可这次,问题出在了质量上。
新车刚卖没多久,就有车主说车在路上开着开着,会突然失去动力,这可是要命的隐患。没办法,极星只好紧急召回。一次召回已经够伤筋动骨了,可极星2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它又进行了好几轮召回,返厂维修的次数,比OTA升级还频繁。
有数据显示,极星2的召回率比行业平均高出整整3倍,设计和制造能力被打了大大的问号。产品烂成这样,市场当然不买账。上市三年,极星2的累计销量还不到10万台。
而它的对手Model3呢?光2021年一年就卖了50万辆。这时候再说“对标”,估计连沃尔沃自己人都觉得是个笑话了。
两次关键失败,让极星彻底乱了阵脚。跑车走不通,那就试试SUV呗。于是,70万的极星3和30万的极星4又出来了,市场反应还是那样,不温不火。
而现在还在图纸上的极星5和极星6,你猜怎么着?又绕回了轿跑和超跑的老路,极星6甚至还想重回百万豪车俱乐部。
一个新品牌最怕的就是形象模糊,极星这么来回折腾,简直是在作死。有调研机构做过调查,提到极星,超过60%的人说“不知道这个牌子是干啥的”。
全球梦做太大结果哪都没家
产品定位的混乱背后,是管理上的彻底失序。极星从一出生就高喊着要做“全球品牌”,想同时吃下美国、欧洲和中国这三大市场。结果呢?步子迈得太大,扯着了。
除了在欧洲老家,还沾着点沃尔沃的光,有点人认识。在中美这两个最重要的市场,极星几乎就是个小透明。
先说中国市场,这里的竞争早就卷成了麻花。每年上市的新车比新款手机还多,价格战从年头打到年尾。极星这种定价高、产品力又平平的“外来和尚”,根本念不好中国的经。
在中国卖不好,一个很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团队压根没话语权。
据内部员工说,他们就是瑞典总部的“传声筒”。每次开会都要等到瑞典那边半夜上班,等一封邮件回复过来,国内市场的风向早就变了。甚至在中国建厂,有些建材都要大老远从瑞典运来,又费时又费钱。
总部死板,中国团队也动荡。八年时间,中国区的CEO换了七个,平均一年都干不到。人换得比翻书还快,谁还能沉下心来搞战略?你再看看比亚迪,中国团队有绝对的决策权,这才是人家成功的秘诀。
再看美国市场,日子同样不好过。由于贸易政策,中国生产的电动车想进美国,得交高达100%的关税。为了躲开关税,极星只能跑去美国建厂。但这么一来,又等于放弃了中国成熟高效的产业链优势,成本依然降不下来。
亲爹不爱养父接盘
极星现在已经建成和在建的工厂足足有6座,可去年全球销量还不到5万台。这么大的投入,这么低的产出,亏损的雪球只会越滚越大。
面对这个无底洞,亲爹沃尔沃也渐渐失去了耐心。去年2月,沃尔沃宣布把持有的极星股权从48%大幅砍到18%,大部分股份都转给了吉利。
吉利这边呢,明知是个烫手山芋,但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下。毕竟,这是吉利集团一个面向欧美市场的重要窗口。
今年6月,李书福又给极星输了2亿美元的血。这笔钱,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续命的“救济款”。说白了,就是花钱保住这个牌子,别让它彻底死了。
结语
靠着吉利不断输血,极星或许还能再撑一阵子。但一个靠母公司救济过日子的品牌,终究是没戏的。新能源这条赛道上,从来就没有谁能靠着家底厚躺赢。
特斯拉的崛起,靠的不是砸钱,是死磕核心车型和技术创新。比亚迪的成功,是把中国市场研究得透透的,用最接地气的产品抓住了消费者的心。
极星的困境,给所有造车新势力敲响了警钟:不管你背后站着谁,想活下去,就得有清晰的品牌定位、靠谱的产品和高效的管理。极星的故事,注定会成为汽车行业的一面镜子,让后来的人看清,哪些路是走不通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