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摩托车圈有个事儿,挺魔幻的。
雅马哈,这个浓眉大眼,天天喊着“人机官能”的家伙,突然不装了,摊牌了,一口气拿出了6款新能源概念车。
我的第一反应是,雅马哈这是被哪个同行夺舍了?还是说他们的工程师集体去参加了个什么奇怪的修仙速成班,回来就悟了,开始现场表演飞升?
讲真,这操作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三体人看了都想从书里爬出来给他们点个赞,然后问一句,你们地球人是不是有什么大病。
咱们先看第一个重量级选手,叫MOTOROiD:Λ,一个AI智能摩托车。
这玩意儿,最大的特点是,它能自己站着。
是是是,你没听错,它能自己站着,像个被罚站的小学生。雅马哈说这是什么强化学习,什么Sim2Real技术,用虚拟环境训练,然后应用到现实。
听起来特别高大上,对吧?一股子赛博朋克的味儿。
但我作为一个被社会毒打多年的中年人,我看到这个的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有什么用?
你花那么多钱,搞那么多AI,就是为了让它能在原地罚站?
这不就是把一个简单的“边撑”功能,用造航母的钱,重新发明了一遍吗?这是什么行为艺术?这就是传说中的不务正业。
真正的AI,真正的自动驾驶,战场从来不在实验室,不在你那个一尘不染的发布会PPT上。
真正的战场,在早高峰的菜市场门口,在深夜城乡结合部的小路上。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
一个合格的AI,它需要学习的不是什么交通规则,而是怎么在三个老头乐并排,中间还夹着一个逆行外卖小哥的“黑暗森林”里活下来。
它需要计算的不是雷达数据,而是前方大爷的走位有多骚,以及他躺下的速度能不能讹到你。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这个AI摩托,你懂这个吗?你不懂。你只会站着,像个娇生惯养的废物。
然后是那个三蹦子,哦不,三轮敞篷运动EV,叫TRICERA proto。
这名字听着就像个奥特曼里的小怪兽。
这车的核心亮点,是后轮也能转向。手动自动两种模式,听起来很酷,驾驶者可以自己掰拨杆控制后轮角度。
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场景:一个精神小伙,开着这台三蹦子,一边放着土嗨DJ,一边疯狂操作后轮,在马路上画龙。
然后因为操作过于风骚,把自己甩了出去,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飞升,物理意义上的。
这种设计,本质上就是把一个简单的驾驶行为,变成了一场复杂的手脑协调能力考试。它不是在帮你开车,它是在筛选驾驶员,属于基因层面的劝退。
最好的交通工具,是让你忘了它的存在。而这个三蹦子,生怕你忘了它,时时刻刻在提醒你:嘿,哥们,你的后轮还没掰呢。
这就是典型的,为了花里胡哨而花里胡哨。
接着看,纯电的PROTO BEV,油电混合的PROTO HEV,还有插电混动的ROTO PHEV。
雅马哈的产品经理,一定是个选择困难症晚期患者。
他站在新能源的十字路口,看着纯电、混动、插混、氢能源四个选项,他全都想要。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是全都要,然后把选择的痛苦,甩给消费者。
你看这个操作,是不是典中典?
纯电的BEV,说对标600到1000cc,这没问题,电动爹的加速谁用谁知道,一拧就飞,突出一个简单粗暴。
但混动和插混就很有意思了。
一个大型踏板,一个运动街车,都搞上了混合动力。
雅马哈的说法是,城里用电,安静;郊外用油,动感。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不就是压缩毛巾么?
你买了一台摩托车,实际上得到了半台电动车和半台油车。两个都不纯粹,两个都做了妥协。
你背着一套沉重的电池和电机,去烧那本来就不多的汽油;你又因为那台嗷嗷叫的发动机,享受不到纯粹的电动静谧。
这就像点了一杯鸳鸯奶茶,你既尝不到咖啡的苦,也品不到奶茶的甜,最后得到了一杯莫名其妙的混合物,喝完还失眠。
我作为一个真的拥有过混动车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种缝合怪的最终归宿,就是你永远忘了充电,只用油跑,然后天天骂它为什么这么重,这么费油。
最离谱的,是那个氢能源的H2 Buddy Porter Concept。
一个带顶棚的商用踏板车,跟丰田合作,塞了几个“小型高压氢燃料罐”。
续航,超过100公里。
我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真的没绷住,直接笑出了声。
100公里!
我的天,我骑共享单车,从早上蹬到晚上,都能比你跑得远。
你一个烧着人类终极能源“氢”的未来座驾,续航就这么点?你好意思叫自己新能源?
这哪里是新能源,这简直是行为艺术。
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加氢站呢?
我买你这车,是不是还得自己在家搞个电解水设备,现场制氢?那我不如直接把电充到电动车里,不是更直接?
这整个逻辑,就是一场盛大的荒诞剧。雅马哈不是在造车,他是在进行一场社会实验,实验的课题是:在21世纪,把一个产品的使用门槛,抬高到修仙的程度,会不会还有人买单。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讲真,雅马哈这波操作,就像一个闭关多年的武林高手,突然出山,发现世界变了。别人都在玩儿枪了,他还在那儿比划什么降龙十八掌。
然后他想,不行,我不能落伍。于是他把自己的内力,附着在子弹上,打出去。
他管这个叫,“内力赋能型现代化攻击手段”。
别人看了都得傻。
所以你看,雅马哈这6款车,本质上是一场盛大的迷茫。
它展现的不是什么“人与机械共创的未来”,而是雅马哈面对这个掀桌子式竞争的电车时代,那种深入骨髓的焦虑和手足无措。
当下的市场,已经不是你做好产品就行的存量竞争了,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
你看看国内这帮新势力,一个个都杀疯了,恨不得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全都塞进车里,然后用成本价卖给你。
最好的手段,已经不是把蛋糕做大,而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谁也别吃。
在这样的一个癫狂环境里,雅马哈还在那儿慢悠悠地搞什么AI罚站、手动后轮转向、百公里续航的氢能源。
它就像一个还在研究怎么把菜做得更精致的米其林大厨,却没发现隔壁的预制菜馆已经开始免费送了。
这种感觉真的很特别,就像你曾经深爱过的一个品牌,看着它用一种非常优雅但完全错误的姿势,一步步走向悬崖。
你很想拉住它,告诉它,大哥,时代变了,别再整这些花里胡哨的了。
但它听不见。
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还在坚信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能拯救一切。
但它忘了,在绝对的性价比和掀桌子式的疯狂面前,所有的优雅,都不堪一击。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雅马哈想成仙,但它选择的这条路,看起来更像是在奔向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
这,就是现实。
坏了,菜了。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