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零跑单月销量逼近5万台,踢走蔚来,和小鹏、理想组成“零小理”新格局。 而在四年前,这家公司还被投资人断言“活不过一年”,首款车S01上市仅卖出1000多台,资金链濒临断裂。
转折点是一台名为C11的SUV。 2021年,零跑孤注一掷推出这款定价15万的中型SUV,却塞进了30万级豪车才有的双叉臂悬架、三联屏和610km续航。
首月销量仅3388台,团队一度考虑放弃项目。 但四年后,C11逆势翻盘:月销破1.4万辆,累计销量超25万台,成为新能源界唯一能与特斯拉Model Y拼“长生命周期”的车型。
零跑把技术玩成了“军火生意”——自研芯片、架构和电驱系统,打包卖给一汽红旗;和全球巨头Stellantis合资出海,半年出口2万多台车。
创始人朱江明,一个被嘲笑“不懂车”的安防技术男,用十年证明:不追风口、不造网红车,靠“全域自研+越级体验”的笨功夫,也能在400家车企倒闭潮中杀出生路。
2019年,零跑首款车S01上市。 这款双门四座纯电跑车开发成本极高,但因设计小众,全年仅卖出1000多台,直接导致资金链断裂。
投资人放话:“零跑活不过一年。 ”彼时零跑账上没钱,连T03微型车的开发都举步维艰。 创始人朱江明自掏腰包垫付1-2亿给员工发工资,在内部会议上表态:“如果融不到资,我和傅总(联合创始人)个人养活团队三年!
转机出现在上海车展。 零跑展出一台代号Cmore的概念车,定位中大型SUV。 团队内部争论激烈:继续做,可能把公司拖垮;放弃,则彻底失去翻身机会。
朱江明力排众议:“新能源是大趋势,总有人能跑出来。 但我们必须做越级产品——15万的车,要给用户30万的体验! ”
2021年C11量产时,零跑干了两件“违背行业常识”的事。
第一,硬件越级。 豪车专属的前双叉臂悬架、后五连杆独立悬架,被塞进起售价仅15万的车型;车身高强度钢占比81.9%,热成型钢强度达核潜艇级的2000MPa;纯电版续航610km,比同级竞品高出30%。
第二,智能化拉满。 搭载零跑自研的国产AI芯片“凌芯01”,算力媲美英伟达Xavier;车内三联屏设计,8155芯片支持三屏互动。 而当时同级车型多数还在用单屏+低端芯片。
代价是成本失控。 财务团队测算后发现,按此配置C11定价需超20万才能回本。 但朱江明坚持降价:“降到15万,才能打开市场! ”最终定价14.98万起,比原计划低5万。 为压缩成本,工程师将3个独立域控制器集成1个中央域控,线束减少40%;电池采用CTC底盘一体化技术,省去冗余支架。
C11上市前,零跑做了件新势力罕见的事:把设计权交给用户。 预售阶段,零跑发起“陶棕vs木棕”内饰颜色投票,12万用户参与,木棕以87%支持率胜出。 2025年新款C11升级时,团队特意将木棕座椅质感提升,Nappa真皮加入SPA按摩功能。
工程师还埋了许多“细节彩蛋”。雨伞储藏室:前排车门内设计干湿分离区,雨水通过管道导出车外,解决雨天收伞难题;隐藏式纸巾盒:扶手箱暗格内置抽纸盒,避免破坏内饰美感;
蓝牙耳机仓:中控台预留专属凹槽,方便收纳无线耳机。这些设计毫无营销噱头,却让车主直呼“理工男的浪漫最致命”。
零跑的成本杀手锏是“全域自研”。 不同于100%自研的封闭路线,零跑聚焦高附加值部件:电驱、电控、芯片、架构等核心模块全部自研,自研率达65%。 一台10万的车,零跑掌控6.5万成本,比外购方案省6500元。
2020年,零跑推出首款国产智驾芯片“凌芯01”,累计搭载超30万片;2023年研发“四叶草”中央集成架构,将座舱、智驾、车身控制三域合一,硬件成本降15%。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调侃:“车企是唱戏的角,我们是搬砖的。 ”但零跑选择自己“造砖”——自研电池包、压缩机甚至AR-HUD,摆脱供应商涨价卡脖子。
C11上市首月,销量仅3388台,不及小米SU7的百分之一。 但团队没放弃:每季度收集用户反馈,四年累计优化超110项细节。 2022年销量升至4000台/月,2023年突破7000台,2024年10月后稳定在1万台以上。
口碑裂变在小红书、抖音悄然发生。 “15万平替理想L6”“零跑C10智驾比小米便宜5万”等话题播放量破亿。 2025年3月,C10单月销量达1.5万台;6月,零跑全系销量突破4.8万台,半年卖出22.17万辆,同比激增156%。
2024年,零跑干了一件中国车企从未做过的事:反向技术输出。 与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标致雪铁龙母公司)成立合资公司,零跑持股49%,提供四叶草架构、三电技术;Stellantis负责海外渠道。 半年时间,零跑登陆欧洲9国,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5万台。
一汽红旗也找上门合作,采购零跑电动平台。 朱江明调侃:“我们现在是车圈军火商,既造子弹,也卖子弹。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