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蔚来汽车再次成为行业焦点。从组织架构大调整到多款新车密集上市,这家曾领跑新势力赛道的车企正试图通过“断臂求生”式的改革,破解销量困局。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盈利压力,蔚来的转型之路能否走通?
一、战略大调整:三品牌“拧成一股绳”
5月9日,蔚来内部发布重磅公告:乐道、萤火虫两大子品牌正式并入蔚来体系,原有独立架构被彻底打破。其中,乐道品牌作为整合重点,其产品研发、用户服务等核心部门被划入蔚来产品设计与研发集群(PD&D)和用户服务与体验集群(UE),直接向李斌汇报;萤火虫事业部则整合至PD&D集群,定位高端小车市场。
这一调整背后,是蔚来对资源重复投入的反思。此前,乐道曾拥有2000人规模的独立研发团队,萤火虫的换电体系与蔚来互不兼容,导致研发费用高企。整合后,蔚来计划通过共享供应链、研发平台和销售网络,降低运营成本。例如,乐道区域销售负责人由蔚来区域总经理兼任,实现“一人双职”,提升市场响应效率。
二、产品新周期:9款新车密集“轰炸”市场
2025年被蔚来定义为“产品大年”,全年计划推出9款新车,覆盖15万至80万元全价格带。其中:
• 蔚来品牌:旗舰轿车ET9已开启交付,搭载900V高压平台、线控转向等黑科技;新款ES6、EC6于5月16日上市,升级横向中控屏和智能座舱,瞄准高端市场。
• 乐道品牌:L90、L80两款SUV将于二、三季度上市,主打20-30万元主流家庭市场,承担年销20万辆的重任。
• 萤火虫品牌:首款车型萤火虫以11.98万元起售价切入市场,4月上市后计划进军欧洲,但首周销量仅350台,市场反响平平。
值得注意的是,蔚来此次新车均基于NT2.5平台打造,搭载自研神玑NX9031智驾芯片和SkyOS全域操作系统,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李斌更提出“智能汽车新三大件”——智驾芯片、全域操作系统、智能底盘,试图以技术突围。
三、销量回暖背后:隐忧仍未消除
2025年4月,蔚来交付新车2.39万辆,同比增长53%,其中乐道品牌贡献4400辆。然而,乐道L60前4月累计交付仅1.48万辆,远低于李斌“3月单月破2万”的目标。分析认为,乐道面临三大挑战:
品牌认知度不足:作为新品牌,乐道缺乏蔚来主品牌的溢价能力,用户对其“性价比”定位存疑;
渠道短板:400余家门店多为新开,销售人员培训周期长,销售转化效率低;
市场竞争激烈:20-30万元价格带已成“红海”,理想、小鹏等竞品持续施压。
财务数据同样严峻:2024年蔚来净亏损224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7.45%,现金流依赖融资输血。尽管现金储备仍有419亿元,但研发投入(130亿元)和换电站扩张(2025年计划新增700座)让盈利前景蒙上阴影。
四、生死时速:四季度盈利能否成真?
面对压力,蔚来祭出“三板斧”:
降本增效:推行“基本经营单元”(CBU)机制,要求每个团队明确ROI指标;高管自愿降薪,P4级以上员工可将20%薪酬转为股权激励。
换电网络加码:与宁德时代共建全球最大换电网络,计划2025年覆盖2300个县级行政区,换电站增至3185座。
全球化布局:萤火虫品牌进军欧洲、东南亚,ET9试水中东市场,试图以差异化产品打开增量空间。
李斌在财报会上强调:“四季度盈利是铁令。”若无法实现,蔚来或将面临更严峻的信任危机。
五、未来展望:规模与盈利如何平衡?
蔚来的困境折射出新势力车企的集体焦虑:规模扩张与盈利难以兼得。一方面,乐道、萤火虫承担着走量任务,但低价策略可能拉低品牌溢价;另一方面,高端市场又被特斯拉、华为等巨头挤压。
行业分析师指出,蔚来的关键在于“技术降本”与“生态协同”。若NT2.5平台的规模化应用能降低电池、智驾系统成本,同时换电网络与手机、能源业务形成联动,或可开辟新增长极。否则,2025年或将成其“生死线”。
结语
从“高端孤勇者”到“多品牌操盘手”,蔚来的转型充满博弈。三品牌整合能否激活销量密码?四季度盈利目标会否成为泡影?答案或许藏在接下来的每个月的交付数据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中,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进化的生存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