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有变,问界M7小订推迟,行业首发舱内激光是真突破吗
01
前两天我还在群里和大家聊这个事。
原来说好的问界M7 8月小订,突然换成了9月4日。
不少朋友一边抱怨一边纠结,这车到底等不等。
说实话,车圈搞“预热再延期”这个戏码也不是头一次了。
以前我在编辑部写稿,就经常遇到官方消息出完,没两天又说变。
车企都是老江湖,这一套叫“饥饿营销”。
你说是为把控节奏也行,说是技术流程没跟上也行。
总之,大家别把‘小订时间推迟’想得有多神秘,背后八成就是计划有调整罢了。
问界官方自己也出来说了,小订时间9月4日,再改就太矫情了。
02
这次新M7为了突出智能化,打出的点还挺猛——首发舱内激光视觉方案。
官方说行业首发,连个名字都很科技感,叫Limera。
不是顶在车顶上的那种激光雷达,这套方案是藏在车舱里面的。
其实我第一次听说还是半信半疑。
“舱内激光,到底是噱头还是真能提升安全?”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
以前的视觉方案就像人靠脖子往窗外瞟。
现在把激光眼睛装到车厢里,有点变成“孙悟空火眼金睛”了。
据说夜里遇到30厘米高的小障碍物,时速100km/h也能轻松刹住。
听起来确实猛。
理论上,主动安全能力要比主视觉方案更强,尤其是突发状况下反应快。
但我也得提醒一句,新技术牛是牛,落地到量产车真达到那个水准,还是得看后续实际体验。
行业首发不等于啥都领先太多。
我见过不少宣传是这样,最后到车主手里很一般。
就当是科技创新,期待归期待,别盲目迷信。
03
回到参数,问界M7尺寸不小,长5080,宽1999,高1780,轴距3030。
比有些传统中大型SUV都要大。
空间肯定是没压力的。
有意思的是,这次问界M7可以选装车顶激光雷达,也可以用舱内激光。
完全两种风格。
喜欢极简风就省点钱,追求极致自动驾驶的就选带雷达的。
这种‘多一套选择’其实很照顾不同用户。
不过,买之前要想清楚,选装有时候就是个无底洞。
认清自己真正要啥才不容易被套路。
顺带一提,我以前就因为一时冲动多选了几个包,结果好多功能一年用不到两次。
04
动力这块,还是延续之前的双路线。
分增程和纯电。
纯电版用宁德时代100度电池,续航标700多公里。
增程版就厉害了,有37度和53度电配置,加油加电一起跑,最高能拉到1600公里+。
官方标的WLTC油耗6.5升每百公里。
说人话就是——这台增程版M7,如果你主要市区代步+偶尔跑长途,省心指数是真的高。
油电切换,想加油就加油,路边有桩还能充电,省去了纯电车的续航焦虑。
而且全系配备华为七合一高压电驱。
科技感这块主打一个‘堆满’。
05
大家可能还会问,这种配置到底是不是智驾标杆?
我先泼个冷水。
市面上宣称‘全智能’的车每年都多。
你看蔚来、小鹏、理想,哪个不是智能化各种牌面。
问界M7优势在于多方案并行,选装灵活,主打一个‘用得上’。
但首批量产车实际体验,没有真用过前,谁都不敢100%保证。
搞技术的都知道,纸面参数很美好,落地出来一抓一大把问题。
新版M7能不能做到‘闭眼买’,我个人建议再看看发布会正式车展,有条件的到店再体验下。
06
不过换个角度,这种“延期再上新+大幅技术升级”背后,其实也说明行业压力大。
车市卷到现在,没点创新、没点噱头,哪还有人排队交订金。
我甚至觉得,这种舱内激光、灵活动力组合,都是车企卷出来的结果。
好处是我们用户能用上层层加码的新玩意儿,难受的还是研发和市场团队。
有时候听到那些工程师朋友吐槽:“一个新传感器部署,测试流程要改一遍,好多夜都不用睡。”
所以新车延期?
还行吧,慢工出细活,只要不是恶意吊胃口,晚点也能接受。
07
最后,值不值买?
我只能说,问界M7的核心卖点很明确:空间大,动力多选,智能化堆料足,安全配置上新。
适合想尝鲜又讲究家用实用性的用户。
怕技术不过关?
看后续实车体验,不急着交订金更稳。
怕踏空新风口?
买之前,先理清自己需求,别被各种“首发、创新”这些词迷了眼。
车嘛,核心还是好开、省心,噱头听听就行,最后体验说了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