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对撞测试:谁是真英雄,谁在“自证清白”?
理想i8发布会原本应该聚焦于新车的配置与性能,但没想到,全场最火出圈的竟是一段与重卡对撞的视频。理想i8,2.6吨左右的体重,正面迎上了重达8吨的乘龙卡车,两车100km/h的“亲密接触”。在视频里,理想i8钢筋铁骨般巍然不动,几个关键车体结构——A柱、B柱、C柱和门梁——全无变形,个个稳如泰山。紧急刹车下,气囊齐开、门把手自动弹出、紧急报警自动触发,电池包更是滴火未起,流程管理堪称业内“范本”。反观那重卡,驾驶室与货箱尴尬脱离,车轮高高跃起,颇有些不忍直视。
一时间,这场碰撞视频在网络疯狂传播,但随之而来的,并非一片赞美之声。乘龙卡车的母公司东风柳州火速发文:测试侵犯权益,极度误导公众,质疑其真实性,直指理想汽车测试“套路”有诈,与实际工况差距甚远。舆论的焦点也集中在几点:这回碰撞,到底是不是理想刻意选取了安全优势最大化的“表演场景”?重卡车轮跳舞、货舱分离,是理想工艺逆天,还是卡车自己“低头认输”?你方唱罢我登场,理想方面回应强硬,高管们甚至喊话“直播再撞一遍”。明晃晃一句话:假不了,您随时来验证!
问题一:两车相撞的测试场景究竟有多难?
外行一看,90%以上的人都会误以为是理想i8以100km/h全速冲刺,实际上,双方是理想60km/h迎面撞上重卡40km/h,相对速度才有100km/h。以全球权威碰撞标准来看,美国IIHS等机构,最极限的其实是64km/h的正面25%偏置碰撞。偏置表面震撼、对车辆结构考验巨大,所以极少车厂敢直接上;而理想此次主打对撞正面全覆盖,且故意把撞击速度拔到新高——这无疑自信爆棚,但对乘用车也是个极大考验。从纯物理角度讲,双方相对100km/h碰撞带来的能量,是单车64km/h静止碰撞的近3倍,不是开玩笑的。
这种剧烈撞击下,理想i8结构无恙,确实令人咂舌。但也不能忽略:此次测试未用最严苛的25%偏置,而偏偏速度“加戏”。有人说这是自选项目,你不能既要显得厉害,又回避偏置这类现实事故中更要命的一种。有点像“只参100米直道,不跑跨栏也不转弯”,的确值得商榷。
问题二:卡车的“脱壳”真是弱还是物理现象?
有人留言调侃,理想i8这一下把重卡撞散了,卡车质量是不是太感人了?其实真冤枉了乘龙。从结构设计看,绝大部分重卡是非承载式车身,驾驶室和货箱本就“各自为政”,车架刚性强但连接并非焊死一体。高能对撞下,巨大的瞬时惯性足以让驾驶舱“翘头”,但并未发生解体,这并非常见“偷工减料”导致的粉碎性断裂,而是力学原理使然。尤其是吨位差、结构中心距、碰撞冲击角,都决定了驾驶舱有很大概率出现形变甚至短暂停留在车架表面之外。这不是质量差,而是客观结构特性。
另外,从事故后的驾驶室结构、车门情况、底盘完整体来看,该重卡的工艺其实也并未“掉链子”。理想在设计测试流程时,应该把诸如驾驶室锁止细节、货箱有无载重、实际碰撞角度等情况交代清楚,避免“只管震撼、忽略细节”的误读。毕竟,观众爱看的不是一种表演,而是比拼极限能力的真实“物理死亡率与生还法则”。
碰撞测试,终究不是表演赛
追本溯源,消费者之所以盯着碰撞测试不放,是对行车安全的切身关怀。你说新车点火多少人关心?可等到演示撞击、气囊爆炸、车体变形,有几个不围观?换句话说,这种测试不只是“秀肌肉”,更是对品牌的一次诚信验收。海外权威如IIHS的卡车下护板测试、不同层级叠加碰撞,包括中国中保研的高标准测试,条条都是为了逼企业提升底线安全。
理想i8这波“对撞狂魔”操作,确实炒热了话题,也把自家安全性能摆到了聚光灯下。只是未来若要以此立威,建议测试避免单一“大招”,多点“组合技”:高能偏置、状态不可控撞击、货箱带载次生影响等情形一个都别少。如此才是“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对用户的生命有敬畏”的极致表现。
最后一句,“越多人盯着碰撞测试的结果,车企越没胆做手脚”。安全工程,绝非一锤子买卖,把真相亮出来,才是大家的最大安全气囊。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