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L3自动驾驶终于迎来“官宣时刻”。9家车企跨过红线,挤进首批L3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大门。敲锣打鼓也好,低调潜行也罢,谁都明白,这张“入场券”,是中国汽车产业和全球技术赛道的一块试金石。别看现在只是“不限号试卷”,等到2025-2026年全面放榜,人人都会掏出放大镜,瞪大双眼,盯死每一份成绩单。
先说试点名单,既有比亚迪、蔚来、长安这种国产头部玩家,也有北汽、广汽这些“国字号”队伍。再看看他们的代表作——比亚迪的“天神之眼”,蔚来自研“NAD”城区高速全场景覆盖,广汽的ADiGO大模型……别以为只有新势力敢试刀,老字号走得更稳,落地场景选得精,能上城里也能蹿高速,还有一水的联合体模式,把技术、资本、使用场景捆成一团,谁也不敢单打独斗。
什么叫L3?不是“人人喊打”的花瓶,是真正意义上的“可以脱手”——但有条件,仅限定七座大城特定区域,如北京四环、上海临港等,驾驶员随时候命,10秒内必须能接管。自动驾驶,还是要盯着!
接下来就是L3量产“倒计时”——2025年将是国产车与跨国品牌正面对决的发令枪。9月,华为乾崑ADS 4首批搭载尊界S800上路,喊出130km/h对标奔驰。小鹏年底推送L3软件,拉下城区智驾门槛到15万元。比亚迪不甘示弱,仰望系列上量产全场景L3;极氪、奇瑞猛砸算力,旗舰车型一口气干到千TOPS级别。2026年长安、广汽直奔L4无人运营,前排选手你追我赶,后排跟不上的只能翻车。
关键是,这轮技术赛背后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钱!L3不是“贴贴感应器”就完了,必须五重冗余:感知、制动、供电、通讯、转向,缺一不可。硬件成本立刻上涨20%。激光雷达虽然降到3000元,但雨雾天识别率也才65%,搞不好还输给懂车帝老司机。便宜没好货?错,有的车企偏要把6万级小蚂蚁装上自动泊车和高速NOA,成本革命就是这么卷出来的。
最有趣的反差,在于跨国品牌集体“沉默行军”。奔驰很早就在北京拿下L3路测牌照,全新CLA端到端大模型严控95km/h,宝马坚守L2底线,智驾宣传小心翼翼。凯迪拉克扛着“永不交权”大旗,三重DMS盯着你,怕你小命玩儿没。归根结底,安全线划得明明白白,出了事故谁兜底?中国方案主打“谁控谁担责”,企业干活企业背,欧美则精于甩锅,谨慎得多。责任分配不同,推进速度自然南辕北辙。
说技术是独木桥,其实更多是政策和舆论的泥塘。法规滞后成日常:现有分级标准模糊,事故算谁的还没定论,公安部倒是很明确,脱手太久自动停车。但用户层面,65%消费者安全顾虑不减,只有不到18%表示愿意多掏3万买L3功能。道理谁都懂,真要交钱,大家只认安全与实用。纸上谈兵终究换不来路测背书——问界M9暴雨实地表现,用户实测通过率91%,反杀实验室数据,这才是金杯银杯不如口碑。
横看这些车企,胜负往往不在于谁算力高、雷达多、PPT画得炫,而是谁能让用户放心,谁敢真上路测,把数据、场景一步步做实。华为靠千万公里路测坐实标杆,奇瑞直接把科技红利普及到六万级小车。相反,某些PPT交付被一拖再拖,试点变试探。
这轮L3试点,不是“万众富翁”的全民加速,而是寡头争雄的淘汰赛。泡沫终会破裂,华丽数据、炫酷方案最后都得落地到安全和可信。2025年,也许众多车主已在北京四环合法“撒丫子”,而更多厂商还在上市时间表上试探。
中国L3,不是跟跑,是改规则。谁能在普及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谁就是下轮赢家。至于你,3万一套L3,买不买?欢迎评论区见。
(数据截至2025年7月29日,政策最终以工信部公告为准。)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