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这个名字总是和电动车绑在一起
人们谈论它的电池和国产技术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站在公司背后的夫妻
王传福的脸孔经常出现在新闻里
李珂却始终藏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
她从九六年外企高薪职位跳过来
拿着三千块的月薪开始做事
后来比亚迪在海外的生意大半靠她支撑
这家公司最初只是深圳仓库里的小作坊
现在市值冲到万亿级别
一年卖出三百万辆车
海外工厂像雨后蘑菇那样冒出来
刀片电池和混动系统当然重要
但真正让公司走到今天的
是两个人几十年不变的配合
王传福从来不是单打独斗
每次公司面临重要转折
电池出海 汽车转型 金融危机
口罩转产 全球建厂
李珂几乎都在场
她不是媒体喜欢渲染的那种女强人
你在财报里可能都找不到她的名字
但翻开业务地图就会发现
北美欧洲拉美东南亚的销售网络
早就被她织成了网
王传福负责把东西造出来
李珂负责把东西卖出去
一个研究电化学和整车平台
一个盯着全球市场规则
这种分工从九六年她跳槽时就定下了
当时的比亚迪还算不上正经公司
就是深圳旧仓库里几十号人
手工组装镍镉电池
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毕业没几年
又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读了硕士
揣着两百五十万借款创业
满脑子想着中国要有自己的电池
可技术再好也没用
没人买 没人信 没人下单
国内手机厂连电池规格都乱七八糟
出口更是天方夜谭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
李珂出现了
她当时在外资广告公司卖杂志
半年做到顶级经理
月薪两万块
九六年这数字听起来像做梦
但她看中了比亚迪在杂志上登的小广告
更看中了王传福这个人
王传福第一次见李珂时,名片印得有点歪
办公室就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那是1996年的事
李珂辞了高薪工作来比亚迪
月薪变成三千块
周围人都说她疯了
她后来解释看中的不是钱
是这事能不能成
来了就管市场
她英语好懂销售
发现比亚迪不会卖东西
技术团队能把电池成本压得比日本低三成
但连本像样的英文手册都没有
她带着技术员熬夜翻译资料
自己做报价单
教业务员怎么和外国客户说话
九七年在香港搞了个办事处
租个小房间
传真机是别人用过的
那个小房间后来变得很重要
当时香港还没回归
外国客户不信中国公司
李珂带着电池样品跑欧洲
一家家敲门
在德国有采购经理说中国电池能用三个月就不错
她没说话
直接拆开电池和日本的比
测试结果是她家的更耐用
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订单就这么来的
诺基亚那时候是手机界的老大
进了它的供应链等于拿到全球通行证
比亚迪的海外订单突然涌来
出口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海外营收从几乎没有变成占三成多
没有李珂那些动作 比亚迪可能还在国内打价格战
她不只是签合同
她把海外那套运营系统全给搭起来了
九八年去芬兰谈诺基亚的单子
她就带了两个人 身上揣着三万美金
到了地方才发现 光有产品不行
本地化服务那些事都得解决
物流怎么弄 质检标准怎么对 售后谁来管
技术背景的王传福根本没考虑过这些
李珂一边谈生意一边建流程
有阵子她直接蹲在仓库盯着装箱
确保每批货都符合欧洲那边的要求
九九年比亚迪欧洲分公司成立
就三个人 但能独立处理从接单到交货的全流程
两千年她带团队去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电子展
第一次把比亚迪的展台摆进国际主流视野
三星和索尼的采购代表自己找上门来
后面的订单就没断过
零一年比亚迪锂电池全球市场份额冲到前三
李珂从市场部基层干到负责人
靠的都是实打实的业绩
零二年七月底 比亚迪在香港主板上市
市值一个晚上就涨了很多
同年王传福和李珂结婚
这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后的浪漫故事
更像是战略协作的升级版本
婚后分工更明确了
王传福专注研发和生产
李珂全面接手海外业务 特别是北美市场
这种分工在当时中国企业普遍重制造轻营销的环境里
算是一种很实际的突破
王传福在2003年买下了陕西秦川汽车
花了两个多亿现金
这个消息让股价直接跌停
媒体都在说电池厂造什么车
公司内部人心惶惶
李珂飞到香港去见机构投资者
她拿着数据告诉人家电动车就是电池
比亚迪早就把成本和产能搞定了
这不是跨界是顺路
资本市场慢慢安静下来
第一辆车F3在03年底造出来
第二年正式上市
李珂跑到北京找出租车公司谈
那时候没人相信国产车能开多久
她说坏了免费修修不好直接换
这种赌上信誉的做法还真管用
F3第一年卖了两万辆
第二年翻了个倍
到2009年卖了三十万辆
成了街头巷尾都在说的车
王传福就这样当上了中国首富
很少有人知道F3是怎么卖出去的
李珂带着团队跑了两百多个城市
连县城的汽配城都去过
2005年比亚迪做了F3DM
这是全世界第一台插电混动车
比丰田那个普锐斯还早
国内没人要这种车
李珂转头就去了美国
她带着团队在底特律车展转悠
白天看车晚上记笔记
回来就让公司改混动系统
改成适合在美国高速路上跑的样子
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
全球订单掉得厉害
汽车业务快要没钱了
李珂又飞去美国
靠这些年认识的人
谈成了和储能公司的电池合作
这个事情让巴菲特注意到了
零八年秋天,伯克希尔哈撒韦那笔两亿多美元投进比亚迪。
这笔钱不止救急。
它给的是全球范围的信用背书。
李珂在海外十几年织起来的关系网起了作用。
一零年e6电动车在北京奥运亮相。
她转头就把车拉到巴黎车展摆摊。
工作人员记得她见人就发传单。
充一次电跑三百公里。
比烧油省一半钱。
那时候欧洲连充电桩都难找。
她的固执让比亚迪挤进欧洲市场。
成为最早那批中国品牌。
一二年国内补贴政策变了。
低端车卖不动。
王传福砍掉杂牌产品。
李珂转身去了印度建厂。
东南亚那块基本盘算是稳住。
一三年混动秦上市。
发布会她全程英语讲技术。
台下坐满欧美经销商。
一四年比亚迪卖了五十多万辆车。
电动车比例明显上去。
她飞去巴西谈合资建厂的事。
一六年刀片电池出来。
安全性比三元锂强太多。
她在北美主推不起火概念。
连续三年在拉斯维加斯电子展租固定展位。
一七年补贴退坡。
公司利润往下掉。
她飞到加拿大签电动大巴订单。
一八年行业低谷。
她调整欧洲策略。
不再单纯卖车。
联合当地企业建充电站。
搞生态。
一九年升执行副总裁。
管整个美洲业务。
洛杉矶设区域总部。
办公室搬到客户家门口。
二零年疫情来了。
全球供应链断掉。
比亚迪转产口罩。
一天五亿只。
王传福决策快。
李珂在后面调度。
协调海外工厂采购原料。
打通国际物流。
生产线没停。
疫情缓下来。
汽车业务很快恢复。
李珂在2021年带队去了墨西哥
她把生产基地搬到了北美
那一年汉EV刚上市
2022年比亚迪卖得比特斯拉多
成了全球纯电第一
她在泰国工厂剪彩
当地报纸叫她电动车女王
2023年8月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
她站在生产线旁边鼓掌
没说话
就笑了笑
这500万辆有她一半
2024年比亚迪在海外卖了四十多万辆车
比前一年多八成
李珂跑遍了德国法国荷兰巴西墨西哥泰国
她不光谈生意
还在当地扎根
德国那边她和经销商合作
培训本地售后
巴西搞了电池回收
泰国工厂雇了上千当地人
这种打法让比亚迪在海外成了本地品牌
2025年1月底她拿了个奖
世界汽车年度人物
她是第一个拿这个奖的女的
也是第一个中国品牌的
美国议员说她是拓荒者和战士
用二十八年把中国小厂带进全球汽车圈
这话没夸张
李珂不光搞商业
2010年她弄了比亚迪慈善基金会
主要管教育和医疗
2022年她自己捐了五十万股比亚迪股票
值一亿多
全给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研究血液病
知道的人说她做慈善从不声张
连捐赠仪式都不怎么去
她更愿意花力气在能改变系统的事情上
比如推新能源
减碳排放
创造就业
王传福和他那位几乎从不露面的妻子李珂,活出了另一种富豪的模样
他们开的车是自家造的比亚迪
住的也是那种你我都熟悉的普通居民楼
山顶豪宅的风景他们大概没兴趣欣赏
这种作风倒是和王传福本人如出一辙
早年大哥大嫂抚养他的恩情他一直记着
后来在深圳给他们安排了工作和住处
李珂的薪酬数字确实惊人
去年通过股权激励拿到手的钱差不多三亿多美元
比王传福还多出一截
这倒不是说她的职位更高
海外业务的成败直接牵动着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投资者用真金白银给她的工作打了分
比亚迪能走到今天不是偶然
王传福整天琢磨技术能不能突破极限
李柯则关心这些东西到底要怎么卖出去
一个理想主义一个现实主义
凑在一起反而形成了完整的商业闭环
很多企业家要么大包大揽要么找个应声虫
他们俩却像不同齿轮咬合得恰到好处
有人说王传福运气好做什么成什么
其实哪来那么多天上掉馅饼的事
九六年李珂放弃高薪加入时谁都觉得这公司撑不过三年
零三年说要造汽车所有人都当笑话听
零八金融危机时没人相信巴菲特会看上中国品牌
二〇年疫情爆发初期谁都觉得转产口罩是天方夜谭
但每次都是她亲手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更难得的是她从不站在聚光灯下
记者采访王传福他总把功劳推给团队
问到李珂她就轻描淡写说只是做了分内事
这种默契是二十多年共同打拼磨出来的
他们没空在公众面前表演恩爱
但那些一起开过的会签过的合同走过的国家
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来得真实
比亚迪盯着全球第一的位置
今年上半年他们在欧洲东南亚拉美都开了新厂子
海外卖得越来越好
李珂还在满世界飞
柏林圣保罗曼谷多伦多到处跑
行程比流量明星还密
王传福蹲在深圳总部
整天琢磨固态电池那点事
一个在外面打地盘
一个在家里打基础
这套双人舞跳了快三十年
企业能长多高得看老板的胸襟
企业能活多长得看班子的默契
比亚迪能扛过风浪不是靠什么神仙法术
就是两个人死磕
一个信技术能改命
一个认市场见真章
这两件事本来就是一币两面
没技术的话市场只能空转
没市场的话技术就是摆设
他们各守一边
让造出来的车真能卖到地球另一端
现在满街的海豹汉EV仰望U8
没人会想起背后的夫妻档
可就是这些看不见的较劲
把这些铁疙瘩变成中国招牌
李珂这个名字很少上热搜
她可能是比亚迪最不起眼的发动机
有人觉得李珂的作用被高估了
企业成功当然需要系统支持
但关键时刻的决策能改变方向
九六年她没来的话
比亚迪可能还在电池市场打价格战
零三年如果没稳住投资人
汽车业务根本启动不了
零八年没找来巴菲特投资
金融危机那关很难过去
这些假设反而证明她的价值
现在她身价几十亿美元
还保持着九十年代的习惯
开会从不带随行人员
出差就住普通酒店
吃饭常在员工食堂解决
同事说她总强调要结果
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这种作风影响了整个公司
形成埋头干活的文化
现在新能源领域竞争激烈
特斯拉这些对手都在发力
比亚迪显得很镇定
海外市场基础已经打牢
这要归功于李珂二十年的经营
从香港的小办事处开始
到洛杉矶设立区域中心
从给诺基亚送测试产品
到和德国谈成大宗合作
每个脚印都踩得扎实
这或许是最真实的创业故事
没有戏剧化的反转情节
就是两个人专注做件事
坚持了几十年
不追逐热点不搞营销
全靠实在两个字
对技术实在对市场实在
合作也讲究实在
现在这种踏实反而罕见
下次关注比亚迪时
可以留意王传福旁边的身影
她没拿过女性企业家奖项
也没出现在杂志封面上
但用实际行动说明
真正的能量往往不声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