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落寞背后,重卡市场大洗牌风暴来袭!

卡车巨头的“孤岛效应”:上汽红岩成市场弃儿,重卡行业警示何在?

上汽红岩的现状堪称行业镜鉴。曾经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老牌重卡企业,如今却仿佛被遗忘在时间的角落,沦为无人接手的“孤岛”。在几年前,上汽红岩还是资本青睐的对象,工厂内机器轰鸣,年销高歌猛进,国产重卡的崛起仿佛近在眼前。然而,这些光荣与梦想,终究没能抵挡住合资内斗、市场变迁和技术更迭带来的阵阵寒流。

最新消息显示,整个重卡圈子里几乎没人愿意“接盘”上汽红岩,不仅如此,市场对传统重卡的信心在不断下滑。企业年报冷冷清清,投资方更是无心恋战。“谁来救?”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终极问题,答案却像是一团迷雾,迟迟等不来破晓的曙光。

红岩落寞背后,重卡市场大洗牌风暴来袭!-有驾

回溯上汽红岩辉煌时期,可以说是行业一块硬骨头。上汽集团、依维柯、重庆红岩三方强强联手,技术引进、产能扩张一度让红岩品牌风头无两。2015年举例来说,红岩重卡的年销量一度突破5万辆,产品远销至中东、非洲等海外市场,售价也居于国产品牌之上。然而,三家合作表面热闹,实则各有算盘。依维柯作为技术方多年来掌控着核心技术授权,上汽则更看重整合资源,而地方红岩则拼命为本地利益奔走。三方理念并未能够真正融合,久而久之,企业制度变得臃肿,决策效率极低,各自为政的弊端愈发凸显,有新技术引进不畅,有市场反应滞后,更有财务压力接连不断。

据行业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重卡整体市场销量滑落至90万辆,较巅峰期下跌超过30%。上汽红岩的市场占有率更从接近5%一路跌破1%。而新能源重卡在2023年完成了同比近100%的增长,市场份额进一步蚕食传统品牌。红岩在新能源领域几乎交出了“白纸答卷”,没有拳头技术,没有成熟产品,更没有被行业认可的创新方案,致使其在行业转型期彻底掉队。

红岩落寞背后,重卡市场大洗牌风暴来袭!-有驾

上汽红岩不仅技术保守,而且在传统资本运作上也是步履蹒跚。据知情人士透露,作为多方合资公司,红岩投资决策要层层审批,耗时动辄数月。与头部竞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灵活投入新赛道、疯狂增加研发的做法背道而驰。以2022年为例,红岩的研发投入还不到解放、重汽的十分之一,企业高管变动频繁,人才流失问题严重,成为非头部品牌难以逾越的“沟壑”。

在重庆工厂采访时,老员工对于企业现状也是一声叹息。42岁的李师傅曾经驾驶红岩重卡奔波全国,见证了品牌从高峰到低谷的全过程。他说:“以前我们一说红岩,同行都竖大拇指。现在工厂停产几个月了,大家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种种困难加在一起,市场上的潜在投资方也望而却步。首先,大家不看好传统重卡市场的中长期走势。2020年以来,受宏观经济调整影响,物流行业经历了整顿期,重卡需求低迷已成常态。其次,红岩的转型成功概率太低。企业没有新能源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下滑,客户粘性下降,哪怕有人愿意投资,也难挽狂澜。数据显示,2022年新增新能源重卡销售已达到15万辆,而红岩仅有寥寥几百台的“小试牛刀”,完全无法对抗行业巨头的扩张步伐。

大家都明白,投资红岩现阶段已经不是注资和重组的问题,更是自家能否被拖下水的现实考量。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喝”,三方投入各种资源,却难以汇聚成一条发展大河,合资模式失灵、管理内耗严重,直接堵死了企业活力。传统车企要想突围,靠的是核心技术、极致产品和敏捷决策,而不是靠拼凑买办式的合资门槛。

这些教训对整个重卡市场来说,无疑是一次当头棒喝。过去二十年,中国重卡市场企业数量疯狂膨胀,各地“诸侯割据”,一路比拼规模、价格、产能,产品同质化严重,“卷”到最后谁都难以为继。合资的玩法已经越来越不被市场认可,几十家品牌扎堆“过独木桥”,倒了一批又一批,大浪淘沙后只剩头部企业。

如果细数行业现状,重汽、解放、陕汽、东风、福田这五家老牌企业仍旧稳定增长,占据着70%以上的市场份额。它们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深厚的技术积累、庞大的客户群体,经受住了各种市场风浪。而新能源重卡领域同样出现了新势力,宇通、远程、比亚迪等企业凭借新能源技术进入重卡细分赛道,通过储能、智能网联等技术扩展优势,很快就占据了新能源重卡的半壁江山。

反观像红岩这样处于“夹缝生存”的品牌,技术平平、管理混乱、市场定位模糊,缺乏破局的核心竞争力。据2023年行业排行榜显示,除头部五家企业和新能源新贵外,其余品牌市场份额已不足2%,从产能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几乎被全面边缘化。有分析人员甚至指出,10年之内,重卡市场将只剩五六家头部企业,其他品牌要么被收购,要么彻底退场。

曾经风格鲜明的红岩,如今在行业调整期变得格外安静。重庆工厂产线上冷冷清清,昔日盛典已成追忆。客户服务中心的电话也少了许多,维修人员转岗,销售团队变动,整个品牌像一只脱离海洋的鲨鱼,失去了动力。即使在产品发布会上,也很难感受到以前那种“全国瞩目”的阵势。

更让人揪心的是,即使社会舆论不断呼吁企业创新、合资活力,但实际操作层面难度极大。投资方不愿入局,技术方不想再投入资金,本地利益集团舍不得放手,纠结之下企业转型机会一再错过。看似多头管理,实则四分五裂,致使企业丧失再创佳绩的可能。对于员工、客户、投资人来说,红岩更像是一个“落水的老牌”,大家都想等奇迹,最后却只见平淡。

与此同时,市场也并非没有成长空间。新能源重卡的崛起不是偶然。以宇通为例,靠纯电技术短短三年完成全球布局,销量突破万辆大关,团队研发投入高达十亿元,背后更有国家政策强力支持。这些数字与红岩形成鲜明对比,技术转型已成行业主旋律。谁拥有电驱动、电池包和智能调度平台,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握住主动权。

中国卡车市场目前品牌数量高达30多家,远超欧美成熟市场。行业专家坦言,尽管区域细分、用户需求多样,但“大而全”却难以持续。“飞机修不如买新车”,早已成业内共识。与其继续守着日渐萎缩的传统产能,不如将精力集中到能够突破技术瓶颈的细分赛道。当前市场数据显示,五家头部车企的年销售收入已经接近1200亿元,科研人员超过五千名,专利数量上千项。而中小品牌往往研发不足,核心技术空白,市场份额一年下滑百分之三十以上,成为“卡车江湖”的过客。

回到红岩自身的问题,大家都明白,“老树发新芽”需要的是阳光、养分和土壤。红岩已经无力承担行业巨变带来的压力。一味强行续命,只会浪费市场资源,也拖累员工和投资人的期待。其实,品牌退出也是行业进化的一部分。理性分析,市场只有五六家车企共存才是良性局面。品牌数量过多、市场竞争畸形,只会使整体行业陷入无谓的内耗。

看看国际市场,欧美重卡品牌如斯堪尼亚、沃尔沃等,往往靠核心技术和全球化布局赢得市场高度认可。中国卡车企业如果想突破天花板,不能只守着本土产能,更要勇敢走出去。海外市场潜力巨大,对先进卡车的需求庞大,技术输出和品牌融合正是中国车企的新增长点。不仅如此,新能源布局、智能网联合作也为行业带来全新可能。

红岩落寞背后,重卡市场大洗牌风暴来袭!-有驾

如今,国内重卡行业已进入“精兵简政”阶段。与其在本土市场继续“人海战术”,不如专注打造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重卡。在大浪淘沙中,只有真正做到技术领先、产品过硬、市场布局合理的企业,才能最终笑傲江湖。对于红岩、大运以及更多边缘品牌来说,急流勇退未必不是一种智慧。腾出市场空间,让优质力量集中资源,有利于提升国产重卡整体水平,也有助于中国重卡品牌迈入世界舞台。

在这个百舸争流的时代,只有顺应技术与市场规律,练好“内功”,探索出比强行续命更理性的进化路径,国产重卡才能真正实现质的飞跃。对于那些曾经辉煌、如今步入调整期的品牌而言,强扭的瓜不甜,不如理性告别,留下精彩故事,为中国卡车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