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转单市场,这个曾经堪比“抢茅台”的香饽饽,如今却成了“白菜价”的代名词。SU7订单的收购价仅1500元,这是什么概念?一台新上市时“抢疯了”的车,如今的转单价格连半块新手机屏幕都买不起。要知道,YU7当初那种上市3分钟大定20万台的盛况,18小时锁单24万台的传奇,不仅让小米自信满满地喊出“互联网造车颠覆者”的口号,也让黄牛一度赚得盆满钵满,转单在二手平台上加价数千元甚至曾高达2万元。然而,短短三个月后,市场就像一摊凉掉的火锅,连底料都结成块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首先,最大的锅可能得甩给供需关系。当初有多少人是冲着“高价转单”的赚钱心态去下单的?那势头,就像股市里有散户趁着涨停板一拥而上的既视感。风跟得再凶,可没有接盘侠也只能凉凉。当一大票抢购订单的黄牛变成了齐刷刷抛售订单的卖家,车商自然只能抱着压价的算盘,谁还愿意加钱收废纸?
其次,这波寒流里不得不提小米自己拿刀割伤的脚,尤其是最近的几个负面事件。成都车祸事件把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能直接杵上了热搜,网上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甚至有车评人直接开怼,问小米是不是为了追求成本“断了安全带”。这种舆论环境下,小米再出澄清或后续补救措施,消费者心底的那疑虑已经种下了。大家现在倾向于拿“小米汽车”的回炉历练当观望娱乐,买车这件事,当然是安全和面子的摆在前头,谁敢冒着被朋友调侃“你命交给了手机品牌”的风险?
此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出在市场预期。新能源车市场整体已不像前几年风头正劲,不仅是小米,连一贯稳健的特斯拉都在二手市场上吃了闷亏。消费者越是审慎,越是捂紧钱袋子,小米这种市场新人越是难以收到“粉丝经济”的账。大环境让人对新车的关注点从“拉风”“性价比”转向“稳定”“耐看”,上来就靠噱头抢市场的企业,自然吃相难看。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次转单市场的过山车也不妨当成一课教训。当初盲目冲进“套利游戏”的人,没赚到钱就算了,还可能面临转单违约的法律隐患。世上没有稳赚不赔的买卖,哪怕是抢茅台也不能每次都有人愿意接你的“盘”。律师提醒很实际,违规的事儿别想碰;手续上不正规,你后续即便提车了也可能有无尽麻烦。唯一的建议,就是买车就买个顺心,认准正规流程,别让婚前冲动似的订单变成婚后撕X似的麻烦。
写到这,小米汽车怕是心有戚戚焉。一边是最疯狂的粉丝战略发挥着魔性的吸引力,一边却是企业难以驾驭的市场热情。未来如何发展,咱们暂且不谈,但市场的真理摆在这——真正顶得住质疑的品牌,才会有下一个王朝。现在问题来了,小米是能趟过这道坎迈向汽车帝国崛起,还是在有价无市中躺平?消费者心里都在打草稿等待观望,这一次,小米还能“聪明”到哪里去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