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抬头看着无人机送来的奶茶,心里想着科技改变生活。
我抬头看着无人机,心里想的是这玩意儿要是掉下来,是会砸到我的头,还是砸到旁边那辆宾利的头。
这年头,魔幻的事情越来越多。你在深圳,一杯热咖啡能从天而降,比外卖小哥的电瓶车还快;你在乡下,无人机喷洒农药,比村口老王的手法精准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万物皆可上天,连带着我们的生活,都变得有点赛博朋克。
但所有赛博朋克的故事,内核都是一个字:险。
无人机外卖砸坏了豪车怎么办?植保无人机抽风,把隔壁老李家的获奖果树给扬了怎么办?载着救命血浆的无人机,突然想不开,一头扎进鱼塘里怎么办?
这些问题,光靠喊“科技牛逼”是解决不了的。每一个看起来酷炫的应用背后,都可能藏着一个让你赔到当场表演破产的风险敞口。
所以,一个万亿级别的新产业想要上天,必须先解决一个落地的问题:给这些漫天乱飞的铁疙瘩,系好安全带,也就是传说中的,上保险。
说白了,就是给低空经济,搞一套“交强险”。
1
想理解低空经济保险这门生意,你得先明白一个残酷的商业逻辑:任何新技术的普及,都不是靠技术本身有多牛逼,而是靠它闯祸之后,有没有人兜底。
火车刚被发明时,人们觉得这是个会喷火的钢铁怪物;汽车刚上路时,人们觉得这是比马车还危险的杀人机器。它们最后是怎么被社会接受的?靠的是一套完整的交通法规和保险体系。
这套体系的核心就一句话:把不可预测的巨大风险,变成一个可以预测的固定成本。
对于低空经济的玩家们来说,这套逻辑同样适用。
我们把整个产业链扒开看,无非是四方神仙在打架:【造飞机的公司】、【用飞机的运营商】、【天上飞的和地上走的用户】、以及【看不见但无处不在的监管】。
先说造飞机的公司,比如那些生产eVTOL、工业无人机的。他们的梦想是星辰大海,但现实是财报K线。一台工业无人机,动辄上百万,试飞的时候摔一台,研发团队半年的鸡腿就没了。更别提产品卖出去之后,万一有设计缺陷,导致了重大事故,那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的索赔。所以他们需要保险,这玩意儿就像一份体检报告,虽然不能治病,但至少能让你知道自己哪里有毛病,并且在出大事的时候,能帮你付医药费。

再说用飞机的运营商。无论是送快递的、搞测绘的、还是玩儿空中游览的,他们都是在刀口舔血。一单外卖赚几块钱,一个航拍项目赚几万块,但只要飞机掉一次,造成的损失可能是他们一年白干。这种生意模式,简直就是现实版的“瞎积薄发”,纯靠运气,而商业世界里,最靠不住的就是运气。保险对他们来说,就是把这种靠天吃饭的模式,变成了一门可以计算投入产出的稳定生意。
然后是用户和地面上的我们。我们享受着科技的便利,但谁也不想成为科技的代价。小鹏汇天的发布会上,用户除了关心安全,问得最多的就是“有没有保险”。废话,我坐一个没保险的飞行汽车,那感觉不叫兜风,那叫抽生死签。地上的路人就更无辜了,我就是出来买个菜,凭什么要承担被无人机“物理超度”的风险?
最后是监管。监管的目标从来不是把谁弄死,而是别出事,尤其是别出大事。一个新兴产业,既要扶持,又要规范。怎么规范最有效?强制上保险。这招简直是天才之举。它把监管的压力,部分转移给了市场化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为了自己的利润,会拼了命地去研究风险,倒逼那些无人机公司和运营商提高安全标准。这就像给一群哈士奇脖子上都套上绳子,虽然它们还是会乱跑,但至少不会跑丢了去拆别人家的限量版高达。
你看,一张小小的保单,串联起了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和恐惧。它不是什么高科技,但它是一种社会运行的底层代码,是驯服技术猛兽的那根缰绳。
2
既然保险这么重要,那保险公司是不是已经赚翻了?
朋友,你太天真了。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低空经济这块蛋糕,闻着是真香,但吃起来,是真的烫嘴。
为什么?因为这门生意,本质上是在给“未知”定价。
传统的车险,保险公司手上握着几十年、上亿辆车的数据。什么牌子的车容易出事,什么年龄段的司机喜欢飙车,什么路段是事故高发区,他们算得比你妈都清楚。
但无人机呢?
这玩意儿种类五花八门,从几百块的玩具到几百万的工业巨兽;应用场景更是天马行空,送外卖的、喷农药的、巡电线的、搞救援的。每一种飞机,每一种场景,风险模型都完全不一样。
这就好比拳击比赛,你让裁判去给两个他从没见过的外星人打分,他怎么打?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保险公司现在就是这个懵逼的裁判。
数据?没有。经验?不足。
所以保险公司怎么办?
第一招,抱团取暖。你在新闻里看到的什么“低空经济共保体”,说白了就是一群保险公司心里都没底,大家凑在一起,有钱出钱,有肉分肉,有锅一起背。风险太大,一家扛不住,那就十几家一起扛。这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风险分散。
第二招,快种快收。先从最基础的机身险和三者险入手,也就是保飞机本身和砸到别人的损失。这块业务逻辑上最像车险,容易理解,也容易操作。至于那些更复杂的,比如数据安全风险、网络被黑客攻击的风险、算法缺陷导致的责任风险,先放一放。饭要一口一口吃,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现在的低空经济保险,还处在“保基础”的阶段,离“保精细”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里面有几个硬核的挑战,谁也绕不过去。
第一,怎么精准定价?一架在深圳CBD送咖啡的无人机,和一架在新疆棉田打农药的无人机,风险能一样吗?飞行高度、航线密度、地面环境、天气状况……变量太多,每一个都足以让精算师的头发再掉一把。现在基本就是按“机型+使用场景”粗暴分类,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结果发现河里全是电鳗。
第二,保障范围怎么界定?比如,无人机没掉下来,但是它喷洒的农药飘到隔壁,把人家的有机蔬菜全污染了,这算谁的?再比如,无人机被黑客劫持,干了坏事,这责任是飞手的、制造商的、还是网络服务商的?这些新问题,传统保险条款里连个标点符号都找不到。
第三,定损理赔怎么搞?无人机摔了,是修还是换?里面的核心零部件有没有受损?这些都需要极度专业的知识。总不能让查勘车险的大哥,拿着个手电筒去照无人机的飞控模块吧?专业人才的缺失,是整个链条上最脆弱的一环。
所以,你现在明白了吧。
保险公司想不想做这生意?想。
这生意好不好做?不好做。
那未来怎么办?
未来就是,在一次次的坠机、一次次的理赔、一次次的扯皮中,用真金白银的损失,去喂出一个成熟的风险数据库。这个过程,注定是缓慢而痛苦的。
3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低空经济上了保险,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一个混乱的“拓荒时代”正在结束,一个有规则的“基建时代”即将开始。
保险,尤其是强制保险的出现,是一个关键的信号灯。它告诉市场,这个行业已经脱离了纯粹的概念炒作和“瞎积薄发”的野蛮生长阶段,开始进入需要精细化运营和风险管理的深水区。
这就像西部淘金热,一开始大家都是拿着个破盆子就往河里冲,有人淘到金子,更多人被淹死。而保险公司的入场,就等于是在河边开始卖专业的淘金设备、修路、开银行。他们不直接淘金,但他们让淘金这件事,变得更专业、更安全,也更有可能成功。他们是那个“喂到嘴里”的配套服务商。
所以,重庆搞的“渝低空保”,深圳出的“示范性条款”,江苏落地的“运营管理责任险”,这些听起来很拗口的名词,其实都是在干一件事:为这个混乱的市场,一根一根地打下规则的桩子。
这些桩子,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可能会让一些玩票性质的小公司出局。但长期来看,它保护的是整个行业的未来。
没有安全和规则打底,万亿市场就是空中楼阁。今天飞得有多高,明天就可能摔得有多惨。
说到底,一篇好的财经文章,就是把复杂问题扒光了给用户看,顺便再踹两脚。低空经济这事儿,光鲜的B面是,你的外卖可能真的会飞了;残酷的A面是,在它能安全地飞到你手上之前,背后有无数的精算师、律师、工程师和监管人员,正在为那些看不见的风险,吵得不可开交。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保持一份清醒。
下次再看到无人机从头顶飞过,你可以继续感叹科技牛逼。
但心里也要明白,真正让它飞得安稳的,不是那几片螺旋桨,而是背后那套由金钱、数据和无数次事故教训堆砌起来的,枯燥、复杂,但又无比重要的——风险保障体系。
这才是成年人世界里,科技落地的真实模样。
不浪漫,但靠谱。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