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个新闻,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在澳大利亚被调查反垄断,面临重罚,罚款近4700万,不少人在网上拍手称快,还说这是报应,是轮回。你说这事儿怎么就让人有点迷惑,难道中国车企出国就真的就“现世报”了?还是说我们都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我觉得这些问题,还挺值得思考。
首先得问一句,中国电车为啥能去澳大利亚、欧洲这么牛?其实没啥别的,就是咱自己市场“卷”出来了,价格低、技术进步快、产量大,国外车企还真挺怕的。出海已经成了各家车企的新方向,是生存更是发展,不这么干都不好意思开年会。但你去人家地盘抢生意,总不能把在国内那一套带过去吧?但是,现实是车企还真就把习惯带到了国外,什么渠道垄断、售后壁垒、售后定价死贵,搞得跟自己是老爷似的。
澳洲这回抓的点是维修垄断,简单说就是你想修车,必须用授权渠道,不能找小作坊修,配件、数据只给圈里人,外面的人动不了。说难听点,这事儿国内多见,大家都习惯了,品牌牛气哄哄,消费者敢怒不敢言;但在澳洲,人家可不惯着你啊,反垄断的棍子拿得比咱们还快。可你说,这回是中国企业被罚,这是不是就说明咱真做得不地道?
其实大伙回顾一下,十年前国内也有一轮大反垄断,罚了一堆外资品牌,奔驰宝马奥迪都上了黑榜,还罚了日本的零部件厂商。总数接近二十多亿,那时候风头极盛,号称要砸掉外国企业的“高价联盟”,让中国老百姓用得起车。但回头看看这事,大家可能忽视了一点:咱们跑到人家头上砸的时候,其实一样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这么说,有人不高兴了,问,那中国被罚不是就报应吗?其实“报应”这个词儿,挺重,但是你做什么事儿,总归要有反馈,这是不是因果?是不是轮回?车企把“垄断”当惯性,觉得自己可以“唯我独尊”,但世界市场没你这么顺溜,当年你说这是保护消费者,现在你自己成了被收拾的对象——轮回也好,报应也罢,还是那个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可是这就有疑问了:为什么国内的自主品牌,反而没怎么被罚过?难不成他们真的啥都没干过?再扒拉一下,其实不是没干,很多时候被“特殊照顾”了。比如上面说的几家曾被调查,最终就是“提醒函”,让他们整改,根本没罚款。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自主品牌被看作“民族工业”,是要扶着长大的,能罚外国的就不罚自己的。甚至到前两年,出台了各种规定照顾新能源车,真的是“亲儿子”。各类法律都成了摆设,广告夸大、美化,售后有坑,用户说了没人管,多大的天都能顶,这风气你说能不坏?
那为啥国外就不惯着你了?因为你到了别人家门口,规则改了,光靠“亲儿子”身份是行不通的。澳大利亚这两年没了自己品牌,只剩点商用车,全靠进口,大家本来以为人家对丰田、福特心存保护,结果对中国车重罚的时候,其他品牌也没啥好处。这事儿其实就是维持市场公平,保护消费者,不让你一家独大——正面角度看,这真的没错。
只是你要想一想,咱的车企,是不是太习惯了“圈地自嗨”?在家里敢乱来,出门一脚踩空,这才叫现实教育。当年强调保障消费者利益,反垄断法、指南、保护机制,说得激动人心,结果真要管的时候又一脸为难,啥都放水。甚至后来还想搞“统一定价”,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最后都没几个人当回事。车企的法务部门就是写材料,没啥真执行。
可现实是,“出来混迟早要还”,这些毛病你不治将来还能闹哪去?而且,这次澳大利亚才是刚开始,欧洲那边顶着自己车业大旗,规矩更多更严,别看你电车技术牛逼,没人认你那套。欧盟已经上了反补贴调查,后面还跟着一大堆:反倾销、知识产权、环保标准、劳动法、财税合规,这送上门的中国新势力,谁愿意给你让道?更甚者,维修服务的反垄断,欧洲是全球最严,人家消费者权益就是第一条,哪个厂敢耍横,不罚到你服气?
想一想,现在网络上一片喝彩,说这就是报应,是革命。其实大伙高兴有个真实原因,就是过去被这些车企恶心怕了,花钱买车用车,发现出了问题连售后都不敢打电话,投诉谁都推,你爱上哪儿去就上哪儿去。用户深受垄断之害,本来希望有关部门抬起手严管,结果左斟右酌,最后都打在外国人身上,自己的企业继续安全着陆。你想,这样一种环境,长远看对整个行业其实是害不是利。谁都知道,违法总有一天要付出代价。
那么回到最初那个话题,这事儿真是报应吗?我觉得别整那么玄乎。行业的“轮回”和“报应”其实指的就是因果关系——你在国内不约束自己,觉得各条渠道谁都得听你,技术垄断、维修垄断、售后垄断,把消费者变成提款机,这反垄断重锤终有一天要砸你手里。换句话说,谁对消费者不尊重,谁对市场规则不尊重,迟早吃亏。这不是报应,是常识。
其实事到如今,我真觉得中国车企应该收拾心态了,赶紧清醒一下,不要以为家里的温室能保护你一辈子。你既然要出海,你既然想把中国制造变世界品牌,那必须要用世界规则来要求自己。什么叫游戏规则?不是你定了就算,你得看别人认不认。澳大利亚是个开始,后边欧盟、美国会不会跟风?很可能。不光是维修垄断,补贴查你,专利查你,环境查你,每一个环节都是门槛,也许你一两年还能顶住,三五年能顶住,等整个欧盟都盯住中国电车的时候,还能继续闹吗?
而从整个行业发展来说,这也是一个反思的机会。以前老有人说,中国自主品牌伟大,是世界新能源翘楚,确实在技术层面我们有进步,但在管理、服务、法律意识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消费者是你的根本,你连最基本的权益都不守,你就是自绝后路。反垄断不是为了让车厂倒霉,是为大家好,要求你把产品、服务做好,别耍小聪明。长期来看,这才是健康的生态。
所以这回澳大利亚动手,咱别再觉得是“冤枉”,更别自怨自艾。业内的人都清楚,白纸黑字都写到面前了,谁都看得见,只是过去没人真管罢了。活在舒适圈里久了,难免觉得全世界都该接纳你,但一旦踏出国门,所有问题都摆在眼前,解决不了就等着丢脸。也许就是这一次,真能让中国车企学点教训,把自己的服务做扎实,尊重用户,别再为“垄断”埋下苦果。
归根到底,市场是公平的,你敬重规则,规则还你公正;你只想着一己之利,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所谓轮回、报应,就是说你做什么都会有回响,行业的因果,不是迷信,是现实。希望中国电车出海,别只想着低价和技术,把服务和规则放在心中,别等到被罚了才后悔。要说一句,出来混,永远要还的,老天没欠你,欠的是你对这个市场的尊重。
这就是我对这事儿的全部看法。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