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在最新沟通会上自嘲兄弟们别再对标我了,这句话让我一瞬间就想到老板脸上的调侃笑容。现场那份PPT,写着上个月的交付量,两万多台。你巅峰时汉曾月销五万台(不确定大幅度,估算一半左右,可能多了),这波掉下来,还真挺让人叹气的。可,就是这么个跌的数字,却成了段子里的笑料。怎么说呢?市场上新出来的车型,比如极氪、蔚来,刚一亮相,先甩出一份吊打汉的对比表,微博热搜一爆,评论区一片你拼不过汉啊,车圈也又多了一出老大哥别走的连续剧。
我去看看数据。乘联会统计,汉EV今年一到四月的累计交付量大概九点二万辆,对比去年同期(你猜?)大概下滑三成。以它在比亚迪车海里的位置算,属于中腰部偏上的级别吧。相比之下,腾势N7某些月份单月冲上过一万辆,小米微型SUV的SU7,四月交付七千多台,还排队加班出货。这些新人都在拼市场、拼流量,但为什么人们依旧爱拿汉数呢?因为汉,真的有历史感。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车友群里别人发的老照片,汉早期的宣传海报、工厂里紧锣密鼓的生产线,都是金字招牌。上市四年,卖出超过四十五万台,插混版本在中大型市场占六成,这份履历,放在市场上就是硬通货。你要说它是不是老大哥没错。这个牌子,故事就是一幅活版画——不断打磨的技术沉淀,厚重的规模积累。
讲到对比汉,就像篮球赛里非得跟巅峰科比合影才能出道一样。新车参数亮出来,很多厂家追求极致的智驾快充、豪华内饰,PPT里一列高亮:对比汉EV的技术或配置。你事先没想过吗?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消费者一看:哎呀,汉那么久,车况还不错,老牌子信得过。对新车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价格,而是记忆点、情感共鸣。
但问题来了——未来的汉,什么时候迎来下一次大升级?谍照显示,汉下一代将用上CTB刀片电池,一体压铸的车身结构,续航吹到八百公里(大概吧,实际能到哪,估算一半,毕竟还没验证)。最快有望在年底亮相。起售价依旧在二十万左右,一说出口,我心里就琢磨:这价格能跟得上,那些火箭升天的新品牌?还是得拼渠道打价格战,卷供应链、拼成本。
可能有人会问:汉的光环还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挺有趣。它像个存款利滚利的存折,越滚越厚。深耕技术、规模后,利润自然就能躺着挣钱。反之,如果后来者在成本控制和自研供应链上真能硬核突破(传闻某些新技术未公开,我就不点名了),那未来市场局势肯定要变。但你说,这帮后浪们能不能追上?我还真没完全把握。
借个题外话,我还跟朋友聊过这事。他说:汉最牛的,是它的厂家动不动就把之前的版本变成所谓的‘新版本’,其实没啥大变化,就是面子上做了点修修补补。我觉得也对。像汉这样的大盘子,体验越来越成熟,买的人其实更在意稳。像我身边朋友,有人买汉后悔没等下一代。你们觉得,谁会去追新车的第一眼印象多重要?还是说,车本身能靠谱用几年最关键?
说到这,我还偶尔会幻想,汉如果会用上别的技术,比如未来的电池包成本降低了,结构变得更简单,是不是还能再涨点价?或许30万以内就能搞定的思路还能坚持多久?(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猜,未来很多车厂都会在技术沉淀和成本之间做选择。
咱们小时候坐公交车,经过那油漆擦伤得一塌糊涂的货车,心里都知道:它不可能永远跑得快、耐用,但用着用着就惯了。现在的汉也是一样。买它,既是因为信任,也是一种存款利息的感觉——你慢慢积累,未来拆箱说客服给你升级包时,心里就踏实。对比起那些突如其来的新牌子,那是有历史厚度的。
想起那次跟修理工聊天。他说:汉的电池组修得最快,技术相对成熟。我还得问:都是实操经验,怎么感到比新手车要靠谱多了?他笑:你汉多年的规模经济,供应链上游的仓库、零件都早就安排好了。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汉吃的,得是量的大锅饭?我还没细想过。
话说回来,你觉得明年,汉还能维持这个焦点吗?还是会渐渐被新贵取而代之?这大盘子,技术和人心,是不是只能越做越深呢?下一步,兄弟们别再对标我这句话,是不是背后隐藏着很深的无奈?还是市场的智慧在暗暗提醒——别忘了我是谁?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