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房逆袭,千里马诞生,奇瑞靠这三

最近,很多人都在聊一个事儿,就是咱们中国的汽车品牌奇瑞。

这家公司最近有点“火”,在那个全球知名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它不光是上榜了,排名还跟坐了火箭一样,一年之内往前蹿了一百五十多位,直接排到了第233名。

这在全世界的汽车公司里,是进步最快的一个。

小草房逆袭,千里马诞生,奇瑞靠这三-有驾

大家就纳闷了,这奇瑞是何方神圣?

一个二十多年前还在安徽芜湖一片荒滩上的几间“小草房”里起家的企业,怎么一下子就变得这么厉害了?

咱们老百姓看企业,就看实实在在的东西。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这几年,整个汽车市场大环境不算特别好,竞争激烈得很,但奇瑞的销量却像开了挂一样,从不到一百万辆,一路涨到了一百二十万、一百八十万,今年更是朝着二百六十万辆去了。

公司的年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从一千亿、两千亿,直接冲破了三千亿,现在奔着四千五百亿去了。

更让人觉得提气的是,奇瑞的车不仅在国内卖得好,在国外也特别受欢迎。

它已经连续二十二年,都是咱们中国自己品牌乘用车出口的第一名,车子卖到了全世界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算下来,平均不到半分钟,就有一辆奇瑞车在国外被买走。

小草房逆袭,千里马诞生,奇瑞靠这三-有驾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门道呢?

要说清楚这事儿,得从奇瑞的一股“犟脾气”说起。

时间倒退回二十年前,那时候国内汽车行业有个普遍的说法,就是我们自己造不出好的发动机。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这核心技术要是掌握不了,就等于命根子攥在别人手里,人家说啥是啥。

奇瑞偏不信这个邪。

他们当时下定了决心,就算是砸锅卖铁,也得把自己的发动机搞出来。

他们花重金请来了国际上最顶尖的奥地利AVL公司来帮忙,但他们可不是简单地花钱买图纸就完事了。

奇瑞做了一件很实在的事,就是把自己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派到奥地利的实验室里去“常驻”。

这些人白天就跟着外国专家,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拆,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地记;到了晚上,别人休息了,他们就围着图纸开会研究,熬通宵是家常便饭。

小草房逆袭,千里马诞生,奇瑞靠这三-有驾

就是用这种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硬是把别人的先进经验,一点一点地消化吸收,变成了自己的真本事。

就这么一点点啃,奇瑞终于搞出了我们国家第一个完全自主正向研发的ACTECO系列发动机。

当第一台发动机成功点火,发出轰鸣的时候,那声音对奇瑞人来说,不亚于一声春雷。

这不仅是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更是给奇瑞立起了一块响当当的技术招牌。

有了这个底气,奇瑞在技术研发的路上就越走越稳。

现在,他们的发动机不但自己用,还出口到美国、日本这些传统的汽车强国,成了中国技术的一张名片。

到了现在的新能源时代,这股“犟脾气”还在。

他们研发的鲲鹏混动技术,发动机热效率做到了48%,这在全球都是领先水平,给汽车装上了一颗更强劲、更省油的“超级心脏”。

光有技术还不行,还得有人能把好技术变成好产品,卖出去。

小草房逆袭,千里马诞生,奇瑞靠这三-有驾

在管理上,奇瑞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

他们搞了一个叫“创业体”的模式,听着挺玄乎,说白了就是把公司内部划分成一千三百多个小团队,每个小团队都像一个独立的小公司。

公司给你们定个目标,给你们资源,然后就放手让你们自己去干。

干得好了,大家一起分钱,奖金丰厚;干得不好,那就得承担责任。

这么一来,公司里每个人都感觉自己不是在给老板打工,而是在为自己创业。

压力直接给到每一个人,动力自然也就上来了。

比如奇瑞旗下的捷途品牌,自从用了这个模式,整个团队的干劲儿完全被激发出来了,销量一年就暴涨了八成。

这种让每个人都成为“经营者”的办法,把整个组织的活力都给盘活了。

小草房逆袭,千里马诞生,奇瑞靠这三-有驾

再说说出海。

奇瑞的车能卖到全世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不能只是简单地把车运过去卖掉,而是要真正地融入当地。

所以,奇瑞在海外不是做“一锤子买卖”,而是坚持“本地化”。

他们在欧洲、南美这些地方建立研发中心,用当地的工程师来设计更符合当地人需求的车;他们在海外建工厂,在当地生产,为当地创造就业。

这种做法,让奇瑞这个品牌在很多国家听起来不再那么陌生,反而像一个“本地企业”。

为了赢得全球消费者的信任,奇瑞在产品安全上更是下了血本。

他们花了二十多亿,建了一个亚洲最大的汽车碰撞安全试验室,反反复复地做测试,就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他们的车在全世界各种严苛的安全碰撞测试中,拿了四十多个“五星好评”,这在咱们自主品牌里是名列前茅的。

小草房逆袭,千里马诞生,奇瑞靠这三-有驾

有了过硬的质量和安全做保障,才能真正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赢得尊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奇瑞那股敢想敢干的劲头。

他们的董事长尹同跃,每年都会在公开场合定下一些听起来有点“吹牛”的目标。

比如前年说“明年我们在新能源领域要不客气了”,结果第二年新能源销量就翻了两倍多。

去年又说“明年奇瑞的智能化要进入行业头部”,今年果然就发布了一系列智能化的新技术。

为什么敢这么说,而且还能说到做到?

底气就来自于实打实的投入。

奇瑞有个雷打不动的规矩,就是每年必须拿出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五到七来搞研发,这笔钱是绝对不能少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持续不断的技术投入,他们才能做到“量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手里永远有牌可打。

他们不仅着眼于眼前的市场,更在布局固态电池、智能驾驶这些未来的技术。

这种对技术的执着,对人才的激活,对全球市场的深耕,再加上敢于自我加压的勇气,或许就是奇瑞能从“小草房”跑成“千里马”的真正原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