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国内13家主要上市车企均已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
回顾今年上半年,国内车市竞争异常激烈,随着技术战、价格战持续深入,产业成本和企业利润不断受到新的挑战。而在这一挑战之下,国内多家车企的上半年业绩也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分化,有的营收净利润双双增长,有的依托于高端车型做到了利润狂飙,有的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还有的仍处于转型阵痛和亏损泥沼……
差距不断加大,行业的优胜劣汰规则也在加速兑现。
三家车企营收超千亿,民营继续领跑
13家主流上市车企中,营收规模达到千亿级别的仅有比亚迪、上汽集团以及吉利汽车三家车企。而相比国家队,民营仍然是撑起中国车企营收规模增长的关键主力。
从各项关键指标来看,比亚迪和吉利汽车作为民营车企中的两大巨头,均实现了营收、净利润以及销量的多重增长。就比亚迪来看,相比于其营收超三千亿、净利润超百亿这两项业绩数据,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研发投入。
上半年,比亚迪研发费用达到295.96亿元,这一投入规模不仅是其净利润的约两倍,而且这一规模也超过了上汽、吉利、长安、长城以及广汽集团上半年研发投入的总和。
吉利汽车方面,除了营业收入创新高之外,销量的增长也让吉利汽车的市占率首次突破了10%,这一表现和市占率最高的比亚迪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可见上半年,国内主流市场竞争的激烈性,而在财报会议上,吉利汽车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更是表示,这个差距很快会进一步缩小,甚至能够反超。
上汽集团作为唯一一家营收规模超千亿的国家队,虽然净利润仍处于下滑之中,整体呈现出了增收不增利的特点,但其扣非净利润同比暴涨了432.21%。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汽集团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改善以及成本控制得到了优化。
除了以上三家车企,其余10家中国车企的半年财报业绩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其中长安汽车虽然营收、利润有所下滑,但其销量却创下近8年新高,扣非净利润以及毛利率都较去年同期实现了增长,这也表明了长安汽车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增强。
长城汽车仍处于“增收不增利”当中,不过其利润规模仍然排到了中国车企前三,仅次于比亚迪和吉利汽车,并且从二季度来看,长城汽车的营收和净利润已经双双回归正增长态势,创下了历史最佳二季度业绩表现。
相对来说,和上汽集团一样,受合资板块的影响和战略收缩,以及新能源板块尚未有效崛起,广汽集团、东风股份、北京汽车等汽车集团的业绩承压较为明显。为了加速走出转型阵痛期广汽、东风均在上半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自我变革,变革成果能否为下半年的市场业绩做出正向推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新势力阵营分化:赛力斯、小米成最会赚钱车企
之所以把赛力斯归结于新势力阵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赛力斯的业绩增长,主要是依托于问界品牌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的“量价”双升。上半年,赛力斯净利润几近30亿元,这一规模虽然较比亚迪、吉利等大型汽车集团尚有差距,但纵观整个市场,赛力斯的赚钱能力却做到了“遥遥领先”。
上半年,依托于问界M8以及问界M9等高端新能源车型的销量规模不断增长,并带动单车均价突破40万元,赛力斯的毛利率足足达到了28.93%。在19.86万辆的销量规模下,赛力斯的营收规模足足达到了624.02亿元,净利润达到29.41亿元。
得益于问界M8和M9持续在40万级和50万级别SUV市场持续深入,问界品牌也成为了当前唯一一个保持销量规模和单车均价同时在线的新势力品牌。
小米汽车的毛利率能力同样不容小觑。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达到213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为206亿元。
得益于小米SU7 Ultra的交付,小米汽车智能电动汽车的ASP也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0.9%,第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高达26.4%,这一毛利率表现仅次于赛力斯。值得注意,二季度小米汽车已经推出了小米YU7,伴随着YU7交付规模提升,小米汽车的毛利率以及单车平均售价无疑还将进一步提升。
除了赛力斯和小米,理想、零跑以及小鹏等车企也都有着不同的亮点。其中,截至今年二季度,理想汽车已经连续11个季度实现盈利,零跑汽车今年上半年净利润首次转正,小鹏汽车在销量规模不断增长的推动下,二季度毛利率达到17.3%,不仅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且也这也是小鹏汽车首次毛利率超过特斯拉。
虽然目前小鹏汽车净利润还并未转正,但二季度的净亏损继续收窄,伴随着接下来新车销量规模进一步提升,小鹏汽车扭亏为盈指日可待。
相比于小鹏,另外一家仍然处于亏损中的新势力车企,显然压力就要更大一些了。上半年,蔚来汽车亏损累计达到117.45亿元,二季度净亏损49.95亿元。
按照规划,蔚来汽车将致力于在今年四季度实现盈利,虽然二季度蔚来汽车综合毛利率,汽车毛利率均有所提升,8月份以来,得益于乐道L90的推动,蔚来的汽车销量也迎来了显著的增长,根据李斌表示,二季度蔚来的降本增效措施也取得了成效,各方面业绩指标都在逐渐向好,但不得不承认,蔚来四季度能否按预期实现盈利,却仍然还是未知数。
红点观察:
从上述车企的上半年及二季度业绩成绩单来看,无论是主流阵营还是新势力阵营,都呈现出了业绩分化的特点。而进入三季度以来,各车企都在加速发力,不仅是围绕成本管理不断优化,围绕新车,各车企的新车力度也远超上半年。伴随着市场竞争持续加剧,中国车企谁能取得全年好成绩,谁又能打好翻身仗,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