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海豹DM-i十个月狂销18万辆,北方车主冬天实测续航达成率却让合资车企沉默了
上个月在服务区充电,旁边停了辆海豹DM-i。车主是哈尔滨跑网约车的,他说这车冬天表显续航100公里,实际能跑70多公里。我当时心想,这不挺正常?他接着来了句:“我那辆凯美瑞冬天油耗得飙到11个,现在这车亏电状态也就4升出头。”说完扭头就走了,留下我在冷风里琢磨了半天。
说实话,2025年这波电动车热销背后的门道,远比销量数字有意思。
有些账得慢慢算
前几年大家买电动车,多半冲着牌照去的。现在不一样了,真有人开始算细账。一个做物流的朋友,去年换了辆元PLUS,他给我看过后台数据:平均每公里电费一毛二,以前那辆轩逸怎么着也得五毛往上。一年跑两万公里,省出来的钱够他全家去趟三亚。
更关键的是维保。传统燃油车五千公里一保,机油机滤加工时费,每次小一千。电动车呢?两万公里检查一次,换个空调滤芯,两百块就打住了。这账摆在那儿,谁不会算?
当然,也有人说电池衰减、保值率的事。但你看看现在三年车龄的电动车,保值率已经爬到五成八了。几个做二手车的朋友跟我说,现在收车最怕的不是电动车,是那些冷门品牌的燃油车——修不起,也卖不动。
冬天这道坎,悄悄矮了一截
北方的朋友可能有体会,前两年冬天开电动车,续航对折算好的。今年情况似乎不太一样。
有个开极氪007的车主跟我说,他那车有什么八通阀系统,冬天开暖风不像以前那么“费电”了。零下七度的时候测过,掉电比标称也就多两成左右。他以前那辆Model 3,同样温度能掉一半。
这里头涉及的技术细节我也说不太清,大概就是把电机、电池这些部件的热量统一调度,别浪费在该用的地方。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效果确实摆在那儿。认识的几个北京车主,今年冬天续航焦虑明显少多了。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很多人买车,会专门去看懂车帝那种第三方测试。厂家标的续航谁都知道有水分,但第三方零下十度实测能跑多少,这数据骗不了人。有些车企开始主动把续航标得保守点,反而口碑上来了。
十五万这个价位,藏着真心思
去年有个表弟问我该买啥车,预算十五万出头。我当时给他列了七八款,清一色新能源。不是我偏心,是这个价位真没几辆燃油车能打的。
你想啊,同样十五万,燃油车给你卤素大灯、织物座椅、手动空调;电动车直接上LED灯组、皮质座椅、自动驾驶辅助。有些车还标配对外放电功能,周末出去露营,车能当移动电源用。
更别说那些看不见的配置。比如电池质保,好些品牌直接承诺首任车主终身质保。这要搁燃油车上,发动机敢给你这么保?
当然,价格能这么打下来,车企肯定也是有算盘的。规模上来了,成本自然摊薄;供应链自己搞,中间环节少了;平台化生产,一套架构出好几款车。这些省下来的钱,多少让点给消费者,市场就起来了。
充电这事儿,没以前那么纠结了
前段时间路过一个服务区,看见排队充电的车不算多。问了几个车主,说现在充电桩多了,快充也确实快。有人给我演示,十分钟能充进去跑四百公里的电量。当然,前提是得找到那种大功率快充桩。
还有些人选择换电。蔚来那套换电体系,现在覆盖得挺广,两分多钟换完电池,跟加油差不多。虽然换电车型选择不多,但对于经常跑长途的人来说,确实省心。
说到底,充电焦虑这事儿,一半靠技术,一半靠设施。技术这块,电池容量越来越大,充电速度越来越快;设施这块,高速服务区、商场停车场,充电桩铺得也快。两头一挤,焦虑自然就少了。
有些变化,你不一定注意到
这两年新能源车出口挺猛,很多车企把国内卖的车型拿去欧洲碰撞测试。结果呢,拿了五星回来,国内版本也跟着升级。气囊多了、车身结构优化了,价格还没怎么涨。
还有智能化这块。以前辅助驾驶都是二三十万车型的专属,现在十几万的车也开始标配。虽说功能可能简单点,但高速跟车、车道保持这些基础功能都有。认识个跑业务的朋友,一年在高速上开两万多公里,他说有了这功能,人轻松不少。
另外,地方政策也在推一把。有些城市燃油车摇号中签率千分之三,新能源车百分之九十几能中。再加上不限行、停车费优惠这些小便利,综合下来吸引力就出来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意思:今年新能源车卖得好,不全是靠便宜。技术在进步,配套在完善,使用成本也确实低。当这些因素叠加到一起,市场自然会给出反应。
至于该不该买,还得看自己的用车场景。有固定充电条件、日常通勤为主,电动车大概率不会让你失望;经常跑长途、充电不方便,可能还得再观望观望。
市场这东西,从来不会骗人。车卖得好不好,最终还是车主用脚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