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国产SUV,上市9个月狂卖14万台,把宝马X5、奔驰GLS踩在脚下,却在车主圈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赞它是“移动头等舱”,有人骂它是“喝油的电动爹”。 我们拆解了130位车主的真实体验,发现这台车藏着太多秘密——当华为的激光雷达撞上中年奶爸的尿布奶粉,科技与生活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一、销量王座背后的冰火两重天
2025年4月最新数据显示,问界M9以月均1.3万台的成绩稳坐50万以上SUV销冠。 但打开车主论坛,你会看到两个平行世界:科技宅们晒着激光投影追剧的“神仙日子”,二胎奶爸却在吐槽“第三排塞不下安全座椅”。
华为门店的销售话术很统一:“我们比BBA便宜30万,体验领先10年”。 事实也确实如此:标配三激光雷达、鸿蒙座舱、零重力座椅,顶配才56.98万。 但真正让车主掏腰包的,是那些藏在配置表里的魔鬼细节——比如雨天会自动降低车身的魔毯悬挂,实测暴雨天120km/h过积水区,车身晃动幅度比奥迪Q7小42%。
二、智驾系统:老司机的双面人生
山东临沂车主老王用四个字总结ADS 3.0:“又爱又恨”。 高速上它像个20年驾龄的老司机,超车时先贴近大货车观察路况,确认安全后瞬间完成超车动作。 但在匝道限速40km/h的路段,系统死活不肯开到50km/h,气得老王直骂“死心眼”。
更刺激的是自动泊车功能。 深圳车主小李演示过“跨楼层泊车”:车辆能自主通过地库坡道,精准停进B2层车位。 不过这项黑科技有个前提——停车场必须提前录入高精地图。 在老家县城的地下车库,小李的M9曾把消防栓识别成停车位,差点上演“自动撞墙”。
三、续航罗生门:官方数据VS人间真实
华为官网标注的CLTC纯电续航275km,在2024年懂车帝夏测中被打回原形。 实测结果显示,开空调+高速工况下,续航达成率仅77.1%,相当于实际跑212km就要充电。 北京车主老张的冬季实测更残酷:-15℃环境下,满电只能跑118km,“官方说的1400km综合续航,得把车扛着走800km才可能实现”。
充电时的迷惑操作更让人抓狂。 河南车主实测发现,同一根充电桩上,其他纯电车电流195A,问界M9只有80A。 工程师解释这是400V平台的锅,但车主们不买账:“56万的车还用老平台,华为这是把用户当韭菜? ”
四、移动豪宅里的生存哲学
打开车门,32英寸投影幕布从车顶缓缓降落,配合19个喇叭的华为SOUND音响,确实像把IMAX影院搬进车里。 但苏州宝妈王女士发现,打开这个“装逼神器”后,后备箱连婴儿车都塞不下,“设计师是不是没生过孩子? ”
零重力座椅是另一个争议焦点。 杭州车主陈总用它午休,夸赞“比办公室沙发还舒服”。 但选装这个功能要加3.2万,且开启时会占用第三排空间。 更扎心的是,5座版根本不提供这个配置,想体验? 请先多生俩娃。
五、50万买来的教训清单
电动门防撞靠玄学:济南女车主倒车时,车门把地锁撞出凹痕,4S店回复“障碍物低于30cm不识别”
三联屏的反光魔法:重庆车主实测,晴天时中控屏反光面积达37%,导航箭头和太阳光玩起“捉迷藏”
空调触控的社死瞬间:载客户时想调温度,结果误触打开了座椅按摩,突突震动的声响让车内空气突然安静
保值率迷局:二手车商透露,1年车龄的M9残值率仅68%,比同价位BBA低12个百分点,“华为生态换不来真金白银”
六、真实车主群像
上海科技公司高管刘总:“每周往返沪蓉高速,80%路程交给智驾,省下来的时间能在车上开视频会议”
青岛二胎妈妈周女士:“第三排坐垫比小板凳还硬,现在花6800元加装了乳胶垫”
成都越野爱好者大斌:“升高底盘玩轻度穿越? 22寸轮毂换胎一次3800元,玩不起”
深圳网约车司机老陈:“企业采购价打8折,但个人买家连脚垫都要自费”
(数据来源:汽车之家论坛/懂车帝实测/易车社区,截至2025年4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