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本来是在手机上翻地图,想找个国庆能躲开人潮的地方。
结果一条新闻像有人在耳边放炮——比亚迪秦PLUS第二代DM-i,续航2055公里、油耗两升出头、起步价6.98万。
我愣了半分钟,这车是喝矿泉水长大的?
那数据摆出来就跟一个平时不显山露水的同学突然跑去参加百米赛,一口气破了世界纪录,还顺手把奖杯送你,那种反差让人忍不住停下手里的事。
更妙的是,它发布的时候一点都不铺垫。
朋友圈还沉浸在“黄山到底挤不挤”的讨论里,比亚迪直接扔出价格:128KM进取型7.98万、EV版8.98万,还有55KM领先型限时价干到6.98万。
这操作很像别人正研究怎么雕花牙膏壳,你却拍桌子拿出电动牙刷配漱口机,说“不玩价格战,我卷配置”。
这一下,不光消费者精神抖擞,估计隔壁厂商当晚就得加班开会。
要知道它之前靠DM-i混动已经稳占半壁江山,现在竟然把高阶智驾硬塞进十万元以内家轿。
“天神之眼”三目版搭着29个传感器,高快领航辅助、全场景泊车、窄位手机遥控停车……以前这些功能只敢写在豪华品牌宣传册里,现在变成入门标配。
这感觉特别像当年4G刚普及的时候,人们从按键机跳到智能机的瞬间,对手没时间喘气,用户连心理准备都不用做。
不过我心底还是有点犯嘀咕——这么密集地堆料,会不会有偷工减料的地方?
比如恶劣天气下,那些传感器真能稳定工作吗?
算法是不是和顶配一样扎实?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高科技背后都是成本表,如果省得太狠,到时候出现雨夜高速自动领航迷糊走偏,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我甚至脑补了一幕:暴雨中仪表盘闪烁提示“请接管”,驾驶员一脸懵逼地握紧方向盘,这画面够惊悚。
说回核心数据,第五代混动技术撑起来的DM-i版本,在CLTC工况纯电跑128公里轻松,加满油加满电综合续航超过2000公里;馈电油耗最低2.69L,这已经不是节省,而是彻底消灭续航焦虑。
同平台EV版最高510公里续航,快充30分钟补能50%。
这种组合拳意味着长途旅行可以少一次找桩如厕式的紧张,也不用担心高速路边排队加油站看不到尽头。
有朋友自驾西北回来抱怨一路抱着地图找能源,看完这个参数,他只叹:“早几年该多好。”
新款秦PLUS还换了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独立悬架,让操控和舒适度都稳了一截,再加上NFC钥匙、车载ETC这些日常小便利,以及那个文艺味儿十足的“星河米”内饰颜色,它其实是在暗戳戳提醒对手:我们不仅拼动力和智驾,还照顾审美与生活细节。
而且刀法精准,该花的钱花到点子上,让买的人觉得自己捡到了宝。
如果行业真的被逼着跟风降门槛,很可能迎来另一轮内卷,比如银河A7、五菱星光肯定不会坐视,到时候大家疯狂往车里塞功能,但软件体验差距越来越大,就像几年前智能电视大战,各家硬件吹得飞起,可系统卡顿到切频道需要深呼吸三次。
这种戏码最好别重演,否则消费者又得经历一次筛选谁是真功夫谁只是摆造型。
这种颠覆并非孤例,从特斯拉降价策略,到蔚来的换电权益,都试图重设价值基准。
但秦PLUS更狠,相当于公开宣布未来十万元以下家轿,没有高阶智驾就是落伍。
这句话对自主品牌是强心剂,对合资阵营则是催命符。
如果半年后大众、本田也开始推平价智驾,我一点也不会意外,否则销量榜上的位置怕是真的保不住。
在商业史里,每一次这样的节点都会改写游戏规则,有人借此翻身,有人永远退场。
聊它,其实也是在聊中国汽车工业的一次消费认知升级。
从过去买车盯马力数,到现在关心芯片算力;从担心加不起油,到琢磨城市领航辅助好不好用。
变化速度跟短视频替代电视台一样,用不了几年,我们可能会觉得没有智能驾驶提示音的车简直原始。
我甚至怀疑未来二手市场会出现尴尬现象——老款燃油车因为缺乏智能化,被年轻买家嫌弃,就跟没人愿意收黑白电视似的。
要是真打算买,我建议亲自去试,不要只看数字,要看看自动紧急制动灵敏度、高速领航遇施工路段是否犯糊涂,因为纸面参数挡不住现实里的坑。
此外售后服务质量也是关键,再好的硬件碰上一锅烂汤客服,也是白搭。
一辆陪伴你的时间比很多恋爱关系都长,你总不能每次约会都提心吊胆吧?
最后留给纠结的人一个问题:十年前如果有人告诉你不到七万能买带高阶智驾、两千公里续航还有独立悬架的大空间家轿,你八成笑他编故事。
如今它就在展厅等你摸方向盘调座椅,那么,是大胆冲一把还是继续蹲墙角观望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