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车才发现:你的新能源车,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行业垄断让车主变成了被维修的对象
买车这事儿,从偶像剧到朋友圈,都变成了我买了啥车,能不能开得长长久久,但近期我一个朋友的经历让我猛然醒悟——新能源车真是个圈套。那天他跟我说:我车刚满一年,就电池状态大跌,去了官方维保,报价差不多三分之一的车价。 我当时心里在想,这车的核心魂儿就是电池,像个太空舱一样密不透风,想修?得找官方。
记得那次他拿着发票,我还调侃:你花了多少钱、修了几次,感受到的安全感多大?他说:就是个安慰剂。每次都是更换一块新电池,连个框架都不敢修,亏得我还见过朋友圈有人花几万换个‘二手电池’。这事儿让我想到早年燃油车的市场,修车的自由度简直不要太高。主要靠那时的市场促使了多样选择。修车店林立,咱可以自己导航到各种小门店,用点心、点钱就能搞定。从配件到技术,市场竞争激烈,成本一路压下来,第三方厂商还可以开发兼容配件。这就好比:你早就可以在家门口找到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无需老远跑到品牌直营。
而现在?哎,我得说,新能源车的售后真像被某个隐形的市场管理员锁死了。真心没细想过,我以前以为只要车有电池、电机,到厂家那一修就好了,可实际上,电池管理系统、动力电控,都高度集成、加密,非常私有。像解锁一个陌生人的微博,只能用他的授权码。换句话说,这是行业密码锁。没有官方的解码工具,不可能看清楚电池的内部状态,更不要说修。我还听说有非官方修理点试图用黑市软件破解,但就是那个风险,可能惹得厂家告到法庭。
这让我一阵唏嘘。你知道吗?大部分核心配件,尤其是电池包、主控芯片,官方只卖给授权渠道。这就像你开水果店,供应商只卖给你掌控得了的渠道。某品牌电池,无数车主花了四五万,换起来就像换一块心脏。随便举个例子,正常换一块电池(这段先按下不表)大概可以维持几百到一千公里的续航,电池有电池寿命,也就是说,换了新电池,像新车一样——但价格是真的让人心塞。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了一眼朋友圈的对话。有一个同事曾调侃,我花了半个小时在百度查电池型号,结果发现很多配件根本买不到。 这事说早了其实也不准确,技术壁垒逐步提高,现在第三方都像被封锁在门外。即使用副厂配件,续航、稳定性难以保障,车主用得心惊肉跳。
燃油车的时代,车企还算开放,这是为何?我一直觉得那时,市场之所以能繁荣,是因为让工业技术变得可复制、可流通。开放标准、技术资料,给了第三方维修厂空间,他们不一定懂得顶级科技,但能在小故障中大展身手。现在这一切被封锁了,厂家像祖传秘方一样握紧技术,让维修市场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可能,也变成了价格垄断的工具。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问题不只是修车那么简单,背后是整个行业对技术垄断和用户权益的剥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新能源车会陷得这么深?我猜,可能是因为新能源车的技术门槛逐步变高,整个行业开始把客户变成铁杆粉,限制他们的解读权、维修权。也许,也有人会说:厂家那是为了安全,技术不能随便公开。但我常觉得,汽车毕竟还是工业品啊,保持适当开放更利于整个生态圈的健康发展。
有人问我:你这么说,是不是在鼓励你自己去修?
其实是不!嫌麻烦也是原因之一。试想,去修车,要不是技术过硬,怕是还要被坑一刀。问题是,后来我又笑一笑,想个角度:难不成,未来修车会变成只能官方买吗?或许吧,但我更希望的是,大家都能有权选择:我可以去第三方修,或者找个人帮我修。这才是市场真正的成熟。
有个细节——我刚看朋友圈里一个帖子,一个小伙子晒出了自己破解电池硬件密码的过程,旁边配文:换个电池,自己动手也能搞定。但是你知道吗?这事可能合法性不足,几个月后被告了。技术都涉及密码学了,似乎变成了黑科技。
我一直在想,这行业什么时候才能打破这个束缚?国外市场早就明摆着:要维修,得有维修的权利。像修车的自由这件事,说简单点,等于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修自己车的权利。是不是?如果你硬要我猜,可能这也算是个人性问题:你买了车,却买不到维修的自由,靠厂家一纸协议活着——这合理吗?他们会不会发现,如果一旦放开,反倒能带动行业繁荣?我觉得,企业做大了,利益调整都很正常,但把市场当禁宫,其实可能得不偿失。
说到我还记得那位朋友,甚至在考虑自己怎么能靠拼工修车省点钱——他也没细想过,要是这变成了法律上的灰色地带,未来自己还敢不敢再自己动手?我想,也许,真正属于车主的,是那份拿起工具、开启自由的勇气。或者,下一次,车钥匙放在手里的那份安心,会不会变得越来越虚?
可触摸的小细节是:你想过你修车那一刻,车是不是也在看你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