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损险?
说实话,这词儿在我心里跟“自助餐里摆着的青菜”一样,明明知道大多数人都夹,真正能吃出味儿的没几个。
你说是智商税吧,朋友圈那位保险经理,混得像个房产中介,眉飞色舞地跟我说:“哥,别买,交的全是智商税。”
我当时心想,这哥们儿是不是昨晚打斗地主输了裤衩,疯了?
但他那表情,仿佛保险公司每年都靠我多买一份保单发年终奖。
那些年新手司机的心思,现在想想真是又纯又怂。
刚提车那会儿,保险买得比我家冰箱里贴的便利贴还全:车损险、划痕险、不计免赔,生怕第二天路边蹭一脚就得卖肾。
后来见多了,发现老司机们嘴上都说“车损险我才不买”,可真遇上个小区门口倒车撞到花坛,第二天朋友圈就开始求助“大家谁有靠谱修理厂推荐?”
这场面,像极了三十多岁还在微信运动里抢步数的中年人,嘴上体面,心里慌得一批。
你要说概率,那就不得不提我那表弟。
车买了不到半年,车损险买得妥妥的,每年一千多,啃着泡面都要续上。
结果呢?
某天刷抖音刷得正嗨,邻居家小孩骑着飞鸽自行车一头扎进他车门,砸出个坑。
修车花了三千多,保险赔了两千五。
表弟那天晚上请我撸串,边喝边感叹:“这钱花得,算是买了个心安。”
你说他后悔吗?
他笑着说,下次还买。
理性分析?
行,我也不是没做过功课。
中国汽车保有量2024年已经破了四亿,十几万的家用车成了标配。
按理说,真要按出险率算账,大部分司机五六年都用不上一次车损险。
保险公司怎么赚钱?
不靠你这种“有备无患型选手”,靠谁?
但你以为保险公司都是“无良商家”吗?
倒也未必。
去年北京那场暴雨,车主理赔量激增,保险公司赔到手软,朋友圈都在感叹“这回保险公司也有今天”。
反过来想,人生哪有剧本?
明明自诩老司机,哪天遇上一个外卖小哥从天而降,刮蹭一下,三千块轻松蒸发。
你要说全靠自己技术好,那得多天真。
北上广深的早高峰,堵车能堵成连环画,稍一分神,保险公司都替你捏把汗。
偶然性这玩意儿,谁都没法打包票。
当然,也有“保险极简主义者”,每年只留交强险,其余一律不理。
我那朋友小杨,省下钱专门买球鞋,结果有一年新鞋还没穿热乎,车门被不认识的大爷溜达一脚踢凹了。
修车时他笑得比哭还难看:“要不是省下那千把块买鞋,这回真得卖鞋补窟窿。”
你说他们亏吗?
他们不觉得。
因为人嘛,总在赌命运不会敲自己家门。
说起车损险,网上的段子也没闲着。
知乎上一个热帖:“你觉得车损险值不值?”
底下高赞是:“没事时,全是智商税;真出事时,后悔没买。”
还有人拿车损险和健身卡作比——买的时候信誓旦旦,真用上的次数,掰着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换个角度看,保险公司的套路也不少。
不少人遇到理赔时才发现,流程比拿驾照还繁琐。
别说小白,老手都能被问懵。
去年我一个同事,撞了个小石墩,理赔资料递了三回,最后才拿到一半赔款。
气得他发誓再也不买商业险。
可第二年续保时,又老老实实添上了车损险。
成年人的嘴,骗人的鬼。
其实,保险这东西,买的是安全感,也是对未知世界的小小妥协。
你说它纯粹是“智商税”,这话我信一半。
毕竟成年人哪有真傻子?
真要是白交钱,早就都不买了。
可“世事难料”四个字,谁不怕?
保险行业能把“持续稳定流量”玩得明明白白,靠的就是人心里那点没底气。
再比如香港那边的豪车主,年年续全险,谁也没见他们嫌贵。
反而是内地小城的老司机,喜欢在社区论坛里互相攀比“谁买得少谁才懂行”。
文化差异在这事儿上,像两桌麻将,牌路完全不一样。
你说谁赢?
只能看天。
说到底,车损险是不是智商税,这事跟买球衣是不是原版一样,谁都能讲出一堆道理,可真到掏钱那一刻,全凭心情。
知乎上还有人用保险理赔数据分析,2023年北京地区单车平均理赔率不足9%,绝大多数人是赔不到的。
可你真敢豪横到一毛不买?
也未必。
聊到这儿,反倒想听听你们的。
你买车损险,图个啥?
是怕有一天天降横祸,还是买个心安?
你身边有没有谁因为没买车损险后悔得睡不着觉?
或者买了保险却从来没用过,觉得自己被保险公司“收割”了?
留言聊聊呗,别总让保险公司把咱当提款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