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挺炸裂的,很多人看了都觉得不正常。什么数据呢?某家国产新能源车企,半年亏了50亿。是的,50亿。这还不算,它的毛利率居然是负的。负1.37%,对,就是你卖一台车,还得倒贴钱——不是成本太高,就是定价太低。有人开玩笑,说这不是卖车,是发福利。更离谱的是,它的销量还特别好,几万台的交付,甚至有些车型排队等车。这事搁谁听了,不得一脸问号?车卖得不错,但越卖越亏,这怎么讲?
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来一步步拆拆看,这事儿到底怎么回事。
先看销量。这家车企确实挺能打,几款车型在细分市场承包了不少头部份额。尤其是在中型SUV和纯电轿车里,它的名字经常被拿出来和比亚迪、特斯拉比。销量上看,确实没有问题,增长还很猛。要是放在三五年前,能有这种表现,估计都已经是“行业标杆”了。但问题来了,销量好为什么不挣钱呢?这就得看营收和成本了。
营收也不低,有几十亿的规模。卖得多,收入自然上来了,这是公式。但关键是,成本更高。为什么呢?首先是价格战。今年新能源车企的价格战打得很凶,很多企业为了抢市场份额,咬牙把价格压得死死的。这家车企尤其激进,有些车的定价,几乎是成本价,甚至略低于成本。它不是不想挣钱,而是想跑量,先把品牌打响,把用户圈住,再慢慢涨价。问题是,国内市场竞争太卷,用户的价格敏感度又特别高,想涨价?容易流失客户。于是它就死扛着低价,结果是,越卖越亏。
再看毛利率,负1.37%,这数据是真把人吓了一跳。但其实拆开看,问题还不全是因为定价低。研发费用也是个关键,这家公司是在拼命砸钱搞技术。这几年,新能源车企的研发投入普遍飙升,有的占营收10%,甚至15%多。这家车企更狠,研发费用直接拉到营收的20%以上。换句话说,每卖一台车,就有一大块钱是砸进实验室的。什么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软件开发,统统都要往里投。研发是成本,但它不直接转化成当下的利润。它是企业的未来,你能不能撑过这一波,就看研发有没有成效,可是,这钱砸下去,短期内就只会让账面更难看。
还有一个点,账期拖累了利润。新能源车企的交付周期长,资金周转慢,这就导致账面上看着亏得厉害,但其实很多是“时间差”的问题。比如,有些车的交付周期是几个月甚至半年,钱还没进账,但成本已经全花出去了。账期拉长,亏损看起来就会更高。这个现象,在造车新势力里很常见,几乎没有谁能完全避免。
那和同行比呢?传统车企比如长城、吉利,它们的毛利率一般能稳定在15%-20%,还算健康。新势力里,比亚迪是个特殊案例,毛利率超过20%,但它有自己的电池、芯片供应链,成本优势太明显。其他新势力,比如理想、小鹏,毛利率能做到10%左右就很不错了。至于外资品牌,比如特斯拉,它的毛利率动不动就30%,这真的是顶级选手的水平。刚才说的那家车企,负1.37%,看起来确实惨,但回头想想,这是不是它本来就选了条更难的路?
再往深拆。大家会问,这到底是“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其实很难一概而论。这家公司现在的模式,看着像战略性亏损。它不是没活路,而是赌一个窗口期。新能源市场正在快速扩张,竞争激烈得像战场。它的选择是先抢份额,不管账面怎么难看,先拼命把盘子做大。只要能熬过前期,等市场稳定下来,再逐步调整定价、优化成本结构。这个打法风险很高,但回报也可能很大。特斯拉早期也是这么打的,前几年亏得一塌糊涂,后来才翻身成为行业巨头。
不过,这种打法对企业的现金流要求特别高。能不能撑住,是生死线。如果融资断了,或者销量突然崩了,亏损就会变成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战略性亏损听起来有章法,但它其实是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
最后,我们回到开头说的那50亿亏损。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不少问题是行业普遍现象。高研发、高竞争、低定价,这些动作背后都有它的逻辑。这并不是一家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新能源赛道的特点。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账面数字,而是它能不能熬过前期,真正站稳脚跟。未来,中国新能源车企能不能打出一片天下,就看它们这一波操作能不能撑过来。这步棋,输不起,也赢得艰难。
全部评论 (0)